|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33页 | 
| 1.2.1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2.2 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 第18-19页 | 
| 1.2.3 矿区废弃地植物技术研究 | 第19-31页 | 
| 1.2.4 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建技术研究 | 第31-33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33-3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 1.5 创新点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8-50页 | 
| 2.1 吉林省煤炭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 第38-42页 | 
| 2.1.1 煤炭资源地质概况 | 第38-39页 | 
| 2.2.2 煤炭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 第39-42页 | 
| 2.2 研究区社会环境概况 | 第42-43页 | 
| 2.3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43-46页 | 
| 2.4 研究区环境受损现状 | 第46-50页 | 
| 第三章 材料及测试方法 | 第50-60页 | 
| 3.1 研究材料 | 第50-52页 | 
| 3.2 实验设计 | 第52-54页 | 
| 3.3 种植方法 | 第54-55页 | 
| 3.4 调查与采样 | 第55-56页 | 
| 3.5 样品分析方法 | 第56-60页 | 
| 3.5.1 样品分析 | 第56-58页 | 
| 3.5.2 数据分析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受损土壤诊断分析 | 第60-68页 | 
| 4.1 研究区受损土壤诊断 | 第60-66页 | 
| 4.1.1 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 第60-63页 | 
| 4.1.2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63-65页 | 
| 4.1.3 研究区两种土壤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 | 第65-66页 | 
| 4.2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植物改良煤矿废弃地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 第68-88页 | 
| 5.1 植物生长状况 | 第68-72页 | 
| 5.1.1 小区试验植物生长状况 | 第68-71页 | 
| 5.1.2 研究区植物生长状况 | 第71-72页 | 
| 5.2 土壤植物修复后肥力评价 | 第72-77页 | 
| 5.2.1 修复一年后土壤肥力评价 | 第72-73页 | 
| 5.2.2 修复二年后土壤肥力评价 | 第73-75页 | 
| 5.2.3 修复后土壤肥力年际变化 | 第75-77页 | 
| 5.3 修复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77-80页 | 
| 5.3.1 修复一年后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77-78页 | 
| 5.3.2 修复两年后土壤重金属评价 | 第78-80页 | 
| 5.3.3 修复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 | 第80页 | 
| 5.4 修复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程的变化 | 第80-85页 | 
| 5.4.1 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 | 第80-82页 | 
| 5.4.2 修复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参数年际变化 | 第82-84页 | 
| 5.4.3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年际变化 | 第84-85页 | 
| 5.5 小结 | 第85-88页 | 
| 第六章 植物对煤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富集转化规律研究 | 第88-98页 | 
| 6.1 研究方法 | 第88页 | 
| 6.2 复垦土上不同植物营养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特征 | 第88-91页 | 
| 6.2.1 富集转化特征 | 第88-90页 | 
| 6.2.2 富集转化特异性 | 第90-91页 | 
| 6.3 矸石土上不同植物营养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特征 | 第91-94页 | 
| 6.3.1 富集转化特征 | 第91-93页 | 
| 6.3.2 富集转化特异性 | 第93-94页 | 
| 6.4 两种豆科牧草营养器官富集重金属的风险评价 | 第94-96页 | 
| 6.4.1 评价方法 | 第94页 | 
| 6.4.2 评价结果 | 第94-96页 | 
| 6.5 小结 | 第96-98页 | 
| 第七章 煤矿区废弃地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 第98-116页 | 
| 7.1 土壤改良 | 第98-100页 | 
| 7.1.1 复垦土改良措施 | 第99页 | 
| 7.1.2 矸石土改良措施 | 第99-100页 | 
| 7.2 研究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最佳技术模式 | 第100-114页 | 
| 7.2.1 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模式 | 第102-105页 | 
| 7.2.2 生态景观模式 | 第105-113页 | 
| 7.2.3 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 第113-114页 | 
| 7.3 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0页 | 
| 8.1 结论 | 第116-118页 | 
| 8.2 讨论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3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