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1、对象和方法 | 第16-23页 |
1.1 研究对象和入组患者 | 第16-17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 第16-17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1.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7-18页 |
1.2.2 术前准备 | 第18-19页 |
1.2.3 术中操作 | 第19-22页 |
1.2.4 肺泡灌洗液中肺泡巨噬细胞自发荧光的图像采集与处理 | 第22页 |
1.2.5 安全临界值 | 第22页 |
1.2.6 并发症的记录及最终诊断结果的判定 | 第22-23页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 | 第23-29页 |
2.1 患者一般资料及诊断结果 | 第23-24页 |
2.2 四加技术组及非四加技术组的诊断结果及不同参数下的两组的诊断率 | 第24-25页 |
2.3 ROSE对不同疾病的诊断结果 | 第25-26页 |
2.4 四加技术组与非四加技术组具体操作参数 | 第26-27页 |
2.5 肺泡灌洗液肺泡巨噬细胞自发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 第27页 |
2.6 外周肺感染性病变CURB 65评分低危组患者与高危组患者行四加技术检查的结果 | 第27-29页 |
2.7 并发症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5页 |
3.1 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支杆菌病与肺真菌病占感染性PPLs的比例分析 | 第31页 |
3.2 四加技术组及非四加技术组的诊断结果及不同参数下两组的诊断率讨论 | 第31-32页 |
3.3 ROSE对不同病变的诊断结果讨论 | 第32页 |
3.4 四加技术组与非四加技术组具体操作参数讨论 | 第32-33页 |
3.5 四加技术组与非四加技术组并发症讨论 | 第33页 |
3.6 液肺泡巨噬细胞自发荧光强度变化结果讨论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综述 诊断外周肺病变的新颖策略:目前的技术和未来的方向 | 第43-5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