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行医治理机制研究--以石狮市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医疗服务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7-22页 |
| 2.1 医疗服务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2.1.1 医疗服务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 2.1.2 无证行医的概念 | 第18-19页 |
| 2.2 研究理论 | 第19-22页 |
| 2.2.1 博弈论理论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 2.2.2 市场失灵理论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 2.2.3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 第3章 无证行医的现状及危害性 | 第22-28页 |
| 3.1 无证行医市场的现状 | 第22-23页 |
| 3.2 无证行医产生的原因 | 第23-25页 |
| 3.3 无证行医的危害性 | 第25-28页 |
| 3.3.1 误诊延误抢救时机 | 第25页 |
| 3.3.2 错诊加重患者病情 | 第25页 |
| 3.3.3 造成传染病传播 | 第25-26页 |
| 3.3.4 滥用抗生素或激素 | 第26页 |
| 3.3.5 操作不当造成患者伤残 | 第26页 |
| 3.3.6 使用伪劣医疗器械和药品 | 第26页 |
| 3.3.7 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 | 第26-27页 |
| 3.3.8 乱丢医疗废物传播疾病 | 第27-28页 |
| 第4章 石狮市无证行医市场中各方决策及原因分析 | 第28-43页 |
| 4.1 石狮市无证行医治理现状 | 第28-29页 |
| 4.2 无证行医相关各方决策及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 4.2.1 医疗服务供给方策略选择及原因分析 | 第29-35页 |
| 4.2.2 医疗服务需求方策略选择及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 4.2.3 医疗服务监管方策略选择及原因分析 | 第37页 |
| 4.2.4 医疗服务其他相关方策略选择及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 4.3 无证行医者与执法机关博弈关系分析 | 第39-43页 |
| 4.3.1 博弈主体 | 第39页 |
| 4.3.2 行动策略 | 第39页 |
| 4.3.3 博弈模型 | 第39-43页 |
| 第5章 无证行医治理机制思考 | 第43-53页 |
| 5.1 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 第44-46页 |
| 5.1.1 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办医 | 第44-45页 |
| 5.1.2 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竞争力 | 第45-46页 |
| 5.2 减少医疗服务需求 | 第46-48页 |
| 5.2.1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 第46-47页 |
| 5.2.2 全面降低医疗费用 | 第47页 |
| 5.2.3 扩大医疗保险作用 | 第47-48页 |
| 5.3 提升行政执法效率 | 第48-50页 |
| 5.3.1 减少行政执法成本 | 第48-49页 |
| 5.3.2 提升无证行医违法成本 | 第49-50页 |
| 5.3.3 扩大执法效应影响 | 第50页 |
| 5.4 制定政策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 第50-51页 |
| 5.5 多中心共同治理无证行医 | 第51-5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6.1 结论 | 第53页 |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A | 第59-60页 |
| 附录B | 第60-6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