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CO_2电化学还原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2.1 CO_2电化学还原研究概览 | 第11-12页 |
1.2.2 CO_2电化学还原条件 | 第12-19页 |
1.2.3 CO_2电化学还原机制 | 第19-21页 |
1.3 CO_2催化转化的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1.3.1 新型还原剂的探索 | 第21页 |
1.3.2 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 | 第21-22页 |
1.3.3 CO_2还原电极的实用化 | 第22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材料性能的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5页 |
2.3.2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分析 | 第25页 |
2.3.3 透射电镜(TEM)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 | 第25页 |
2.3.4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25页 |
2.3.5 拉曼(Raman)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2.3.6 热重分析(TGA) | 第26页 |
2.3.7 气相色谱分析(GC) | 第26页 |
2.3.8 电化学测试 | 第26-27页 |
2.3 法拉第效率(F)与转化频率(Turnoff frequency, TOF)的计算 | 第27-28页 |
2.3.1 法拉第效率 | 第27页 |
2.3.2 转化频率 | 第27-28页 |
第3章 AgNi合金共沉积与催化性能研究 | 第28-49页 |
3.1 AgNi合金镀层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 电解液种类的选择 | 第29-32页 |
3.2.1 LSV曲线分析 | 第29页 |
3.2.2 H2及CO催化性能分析 | 第29-32页 |
3.2.3 电化学稳定性分析 | 第32页 |
3.3 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 第32-36页 |
3.3.1 LSV曲线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催化产气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3.4 基底的选择对AgNi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36-42页 |
3.4.1 物相分析 | 第37页 |
3.4.2 基底选择对形貌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3 不同基底AgNi合金的LSV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3.4.4 基底的选择对AgNi合金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3.5 沉积电压对AgNi合金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48页 |
3.5.1 形貌与组成表征 | 第42-44页 |
3.5.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3.5.3 沉积电压对AgNi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Ag/C复合材料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49-82页 |
4.1 Ag/C复合材料及电极的制备 | 第49页 |
4.1.1 Ag/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9页 |
4.1.2 电极的制备 | 第49页 |
4.2 还原剂乙二醇与三甘醇的选择 | 第49-53页 |
4.2.1 物相分析 | 第49-50页 |
4.2.2 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50-51页 |
4.2.3 不同还原剂Ag/C的H2及CO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4 对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反应时间对Ag/C性能的影响 | 第53-58页 |
4.3.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4.3.2 形貌表征 | 第54-55页 |
4.3.3 对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55页 |
4.3.4 反应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5 不同反应时间Ag/C的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4.4 载体选择对Ag/C性能的影响 | 第58-63页 |
4.4.1 不同载体Ag/C的物相分析 | 第58-59页 |
4.4.2 拉曼光谱分析 | 第59页 |
4.4.3 不同载体Ag/C的形貌表征 | 第59-60页 |
4.4.4 电化学性质对比 | 第60-61页 |
4.4.5 载体选择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6 不同载体Ag/C的催化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4.5 AgNO_3与C之比对性能的影响 | 第63-69页 |
4.5.1 不同AgNO_3加入量Ag/C的形貌表征 | 第63-64页 |
4.5.2 热重分析 | 第64-65页 |
4.5.3 对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4 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4.5.5 稳定性分析 | 第68-69页 |
4.6 半胱胺加入量对性能的影响 | 第69-75页 |
4.6.1 形貌表征 | 第69-70页 |
4.6.2 热重分析 | 第70页 |
4.6.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71页 |
4.6.4 对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71页 |
4.6.5 半胱胺加入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4.6.6 半胱胺加入量对Ag/C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4.7 热处理对Ag/C性能的影响 | 第75-81页 |
4.7.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75页 |
4.7.2 形貌表征 | 第75-76页 |
4.7.3 热重分析 | 第76-77页 |
4.7.4 热处理对Ag/C对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77页 |
4.7.5 热处理前后Ag/C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77-80页 |
4.7.6 热处理对Ag/C稳定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