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22页 |
1 凡纳滨对虾生物学及养殖现状 | 第12页 |
2 甲壳动物肠道组织结构及其免疫功能 | 第12-19页 |
2.1 甲壳动物肠道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2.2 甲壳动物肠道免疫系统 | 第13-19页 |
3 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3.1 乳酸菌简介 | 第19-20页 |
3.2 乳酸菌对水产动物的益生作用 | 第20-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4.1 研究的目的 | 第21页 |
4.2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植物乳酸杆菌不同剂量对凡纳滨对虾益生效果评价 | 第22-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1.2 实验设计和饲料配制 | 第23页 |
1.3 养殖实验管理 | 第23页 |
1.4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 第23-24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 | 第24-27页 |
2.1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 | 第24页 |
2.2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 | 第24-25页 |
2.3 凡纳滨对虾肠道组织形态 | 第25-27页 |
3 讨论 | 第27-28页 |
3.1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 | 第27页 |
3.2 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 | 第27-28页 |
3.3 凡纳滨对虾肠道形态结构 | 第28页 |
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植物乳酸杆菌益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29-53页 |
第一节 植物乳酸杆菌不同处理形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29-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1.2 实验设计和饲料配制 | 第29-30页 |
1.3 养殖实验管理 | 第30页 |
1.4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 第30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33页 |
2.1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 | 第31页 |
2.2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 | 第31-32页 |
2.3 凡纳滨对虾肠道组织形态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3.1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 | 第33-34页 |
3.2 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 | 第34页 |
3.3 凡纳滨对虾肠道形态结构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植物乳酸杆菌不同处理形式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第36-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1.2 实验设计和饲料配制 | 第36页 |
1.3 养殖实验管理 | 第36-37页 |
1.4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 第37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2 结果 | 第38-40页 |
2.1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免疫酶活 | 第38-39页 |
2.2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基因的表达量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3.1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免疫酶活 | 第40-41页 |
3.2 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免疫基因的表达量 | 第41-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植物乳酸杆菌不同处理形式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43-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3-44页 |
1.2 实验设计和饲料配制 | 第44页 |
1.3 养殖实验管理 | 第44页 |
1.4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 第44-45页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 | 第46-51页 |
2.1 Mesiq测序结果 | 第46页 |
2.2 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 α 多样性 | 第46-48页 |
2.3 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菌群结构和 β 多样性 | 第48-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3.1 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51页 |
3.2 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