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27页 |
1.1 自我控制概述 | 第15-18页 |
1.1.1 自我控制的含义 | 第15-16页 |
1.1.2 自我控制相关的概念 | 第16-17页 |
1.1.3 自我控制的测量 | 第17-18页 |
1.2 自我控制的主要理论 | 第18-21页 |
1.2.1 能量有限理论 | 第19页 |
1.2.2 双系统模型 | 第19-20页 |
1.2.3 过程模型 | 第20-21页 |
1.3 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 | 第21-27页 |
1.3.1 认知控制的神经基础 | 第21-23页 |
1.3.2 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 | 第23-24页 |
1.3.3 延迟满足与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 | 第24-27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27-33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7-29页 |
2.1.1 特质取向的自我控制 | 第27-28页 |
2.1.2 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差异 | 第28页 |
2.1.3 自我控制神经机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2.2 本研究的方案 | 第29-33页 |
3 研究一 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来自多模态的证据 | 第33-53页 |
3.1 实验1 特质自我控制与大脑结构的关系:来自VBM的证据 | 第33-40页 |
3.1.1 前言 | 第33-34页 |
3.1.2 方法 | 第34-36页 |
3.1.3 结果 | 第36-38页 |
3.1.4 讨论 | 第38-39页 |
3.1.5 结论 | 第39-40页 |
3.2 实验2 特质自我控制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来自ALFF与RSFC的证据 | 第40-53页 |
3.2.1 前言 | 第40-41页 |
3.2.2 方法 | 第41-44页 |
3.2.3 结果 | 第44-47页 |
3.2.4 讨论 | 第47-50页 |
3.2.5 结论 | 第50-53页 |
4 研究二 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基于认知控制领域 | 第53-71页 |
4.1 实验3 高、低自我控制者主动性与反应性控制网络的差异 | 第53-64页 |
4.1.1 前言 | 第53-55页 |
4.1.2 方法 | 第55-57页 |
4.1.3 结果 | 第57-60页 |
4.1.4 讨论 | 第60-63页 |
4.1.5 结论 | 第63-64页 |
4.2 实验4 高、低自我控制者注意网络效率的差异 | 第64-71页 |
4.2.1 前言 | 第64-65页 |
4.2.2 方法 | 第65-66页 |
4.2.3 结果 | 第66-68页 |
4.2.4 讨论 | 第68-69页 |
4.2.5 结论 | 第69-71页 |
5 研究三 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基于情绪调节领域 | 第71-91页 |
5.1 实验5 高、低情绪调节能力者的静息态大脑活动差异 | 第71-82页 |
5.1.1 前言 | 第71-73页 |
5.1.2 方法 | 第73-76页 |
5.1.3 结果 | 第76-79页 |
5.1.4 讨论 | 第79-81页 |
5.1.5 结论 | 第81-82页 |
5.2 实验6 高、低特质自我控制者情绪调节神经网络的差异 | 第82-91页 |
5.2.1 前言 | 第82页 |
5.2.2 方法 | 第82-84页 |
5.2.3 结果 | 第84-87页 |
5.2.4 讨论 | 第87-90页 |
5.2.5 结论 | 第90-91页 |
6 总讨论与结论 | 第91-95页 |
6.1 总讨论 | 第91-93页 |
6.1.1 特质自我控制的结构基础和自发神经活动 | 第91-92页 |
6.1.2 不同自我控制个体的认知加工特点 | 第92页 |
6.1.3 不同自我控制个体的情绪调节特点 | 第92-93页 |
6.2 结论 | 第93-94页 |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7页 |
术语表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