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质泥岩夹砂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软岩大变形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变形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极限位移与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兴源隧道概况及软岩大变形现场试验 | 第18-3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2.2 现场试验方案及测试项目 | 第20-24页 |
2.2.1 试验段支护参数 | 第20-21页 |
2.2.2 施工方法及工序 | 第21-22页 |
2.2.3 试验段测试项目及方案 | 第22-24页 |
2.3 试验段试验成果分析研究 | 第24-36页 |
2.3.1 围岩变形量测及分析 | 第24-26页 |
2.3.2 围岩压力量测及分析 | 第26-30页 |
2.3.3 拱架应力量测及分析 | 第30-33页 |
2.3.4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量测及分析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兴源隧道大变形机理分析 | 第38-56页 |
3.1 大变形概述 | 第38-39页 |
3.2 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3.2.1 岩体特性对围岩大变形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地下水条件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地应力场及支护强度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 施工方法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43页 |
3.3 洞壁位移时间关系分析 | 第43-51页 |
3.4 围岩的大变形的机理分析 | 第51-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大变形控制措施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第56-89页 |
4.1 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方法 | 第56-57页 |
4.2 兴源隧道的变形控制措施 | 第57页 |
4.3 不同控制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85页 |
4.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7-60页 |
4.3.2 不同台阶长度对比分析 | 第60-66页 |
4.3.3 不同开挖进尺对比分析 | 第66-73页 |
4.3.4 不同台阶高度对比分析 | 第73-78页 |
4.3.5 不同锁脚锚管对比分析 | 第78-81页 |
4.3.6 不同纵向连接对比分析 | 第81-85页 |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极限位移及变形控制基准 | 第89-104页 |
5.1 基于突变理论的极限位移研究 | 第89-98页 |
5.1.1 突变理论及突变模型 | 第89-91页 |
5.1.2 极限状态的塑性应变突变判别准则 | 第91-92页 |
5.1.3 突变理论在兴源隧道中的实际应用 | 第92-98页 |
5.2 兴源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建立 | 第98-103页 |
5.2.1 隧道稳定性极限位移判别准则 | 第98-101页 |
5.2.2 兴源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