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9-11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2-16页 |
2.1.1 产业转移与承接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2.1.2 转移理论与承接的相关经典理论 | 第14-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2.2.1 产业转移动因研究 | 第16-17页 |
2.2.2 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 第17-18页 |
2.2.3 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 第18页 |
2.2.4 产业转移效率研究 | 第18-19页 |
2.2.5 产业转移中非期望产出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 第20-37页 |
3.1 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3.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分析 | 第22-29页 |
3.2.1 指标体系 | 第24-26页 |
3.2.2 因子分析结果 | 第26-29页 |
3.3 皖江城市带产业梯度分析 | 第29-32页 |
3.3.1 第一产业产业梯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2 第二产业产业梯度分析 | 第32页 |
3.3.3 第三产业的产业梯度分析 | 第32页 |
3.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 | 第32-37页 |
3.4.1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 第33-36页 |
3.4.2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非期望同构 | 第36页 |
3.4.3 产业转移的非期望利益冲突 | 第36-37页 |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率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4.1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介绍 | 第37-42页 |
4.2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3-47页 |
4.4 基于SBM模型下示范区内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效率值的分析 | 第47-5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