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3 评述 | 第11-12页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5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理论基础及机理阐述 | 第15-23页 |
2.1 耦合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1 耦合系统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耦合系统的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2.1.3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4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内容 | 第17-18页 |
2.2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机理 | 第18-20页 |
2.2.1 政府推动机理 | 第18-19页 |
2.2.2 要素传导机理 | 第19页 |
2.2.3 空间联动机理 | 第19-20页 |
2.2.4 产业链融合机理 | 第20页 |
2.3 耦合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应 | 第20-23页 |
2.3.1 成本节约效应 | 第20-21页 |
2.3.2 溢出效应 | 第21页 |
2.3.3 竞争合作效应 | 第21页 |
2.3.4 区域效应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耦合关联度模型构建 | 第23-30页 |
3.1 模型的构成及功能 | 第23-24页 |
3.1.1 模型的构成 | 第23页 |
3.1.2 模型功能说明 | 第23-24页 |
3.2 模型构建 | 第24-30页 |
3.2.1 耦合关联度模型 | 第24-26页 |
3.2.2 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 | 第26页 |
3.2.3 耦合指标体系设计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以淮南市煤炭产业和光伏产业为例 | 第30-47页 |
4.1 样本及基础数据的选择 | 第30-41页 |
4.1.1 淮南市产业概况 | 第30-33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检验及权重确定 | 第33-40页 |
4.1.3 样本及基础数据选择 | 第40-41页 |
4.2 耦合关联度评价 | 第41-45页 |
4.2.1 评价指标层贡献值的计算 | 第42-44页 |
4.2.2 产业综合贡献值的计算 | 第44-45页 |
4.2.3 耦合关联度计算 | 第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结论 | 第47-49页 |
5.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5.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启示 | 第48-49页 |
5.1.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9页 |
5.2 转型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5.2.1 加强产业链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 | 第49-50页 |
5.2.2 双轮驱动协调发展 | 第50-51页 |
5.2.3 构建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