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城市景观水体概述 | 第12-15页 |
1.2.1 景观水分类及功能 | 第12-13页 |
1.2.2 水体富营养化及黑臭现象成因 | 第13-14页 |
1.2.3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及黑臭现象危害 | 第14-15页 |
1.3 景观水治理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物理法 | 第15-16页 |
1.3.2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3.3 生物-生态法 | 第17-19页 |
1.4 人工曝气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4.1 人工曝气技术概况 | 第19-20页 |
1.4.2 曝气氧传质研究 | 第20-23页 |
1.4.3 微纳米曝气技术概况 | 第23-25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微纳米曝气氧传质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2.3.1 通气量对微纳米曝气K_(La)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2 温度对微纳米曝气K_(La)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3 pH对微纳米曝气K_(La)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NH_4Cl对微纳米曝气K_(La)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5 浊度对微纳米曝气K_(La)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微纳米曝气在景观污染水体中氧传质速率变化及气含率 | 第37-4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用水 | 第37-38页 |
3.3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8-39页 |
3.3.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38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3.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4.1 曝气K_(La)变化 | 第39-40页 |
3.4.2 曝气每日DO变化 | 第40-41页 |
3.4.3 曝气后的气含率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微纳米曝气对景观污染水体修复效果研究 | 第43-54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用水 | 第43页 |
4.3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3-45页 |
4.3.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43-44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3.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44-4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4.4.1 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4.4.2 NH_4~+-N、TN的去除效果 | 第46-48页 |
4.4.3 TP的去除效果 | 第48-49页 |
4.4.4 Chl-a的变化 | 第49-50页 |
4.4.5 对水体pH、Eh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微纳米曝气氧传质速率经验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4-63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4-55页 |
5.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 第54页 |
5.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54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5.3.1 曝气溶解氧上升规律的初步探索 | 第55-57页 |
5.3.2 微纳米曝气水体充氧DO预测模型建立及应用 | 第57-59页 |
5.3.3 微纳米曝气水体充氧DO与其他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建立 | 第59-61页 |
5.3.4 微纳米曝气氧传质系数(K_(La))模型建立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