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 第13-16页 |
2.1 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 | 第13-14页 |
2.1.1 爱国主义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2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14页 |
2.2 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4-16页 |
2.2.1 青年学生的界定 | 第14页 |
2.2.2 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4-16页 |
3 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16-24页 |
3.1 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16-18页 |
3.1.1 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 第16-17页 |
3.1.2 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得到积极开展 | 第17-18页 |
3.1.3 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初见成效 | 第18页 |
3.2 当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8-24页 |
3.2.1 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不良的社会环境 | 第18-19页 |
3.2.2 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系统性 | 第19-20页 |
3.2.3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时代性 | 第20-21页 |
3.2.4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 | 第21-22页 |
3.2.5 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缺乏创新 | 第22-24页 |
4 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24-31页 |
4.1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4-26页 |
4.1.1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4.1.2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 第25页 |
4.1.3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6页 |
4.2 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6-28页 |
4.2.1 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 第26-27页 |
4.2.2 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8页 |
4.3 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8-31页 |
4.3.1 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 第28-30页 |
4.3.2 韩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1页 |
5 加强我国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 | 第31-44页 |
5.1 优化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31-32页 |
5.1.1 正视全球化的冲击,维护民族文化安全 | 第31页 |
5.1.2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纠正社会不正之风 | 第31-32页 |
5.1.3 净化我国的网络环境 | 第32页 |
5.2 构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 | 第32-36页 |
5.2.1 重视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32-33页 |
5.2.2 牢牢把握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33-34页 |
5.2.3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 | 第34-36页 |
5.3 完善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 第36-37页 |
5.3.1 合理有效地划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第36-37页 |
5.3.2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 第37页 |
5.4 改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 第37-40页 |
5.4.1 理论灌输法 | 第37-38页 |
5.4.2 实践锻炼法 | 第38-39页 |
5.4.3 榜样示范法 | 第39页 |
5.4.4 隐性渗透法 | 第39-40页 |
5.5 拓宽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 第40-44页 |
5.5.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第40页 |
5.5.2 活动载体 | 第40-41页 |
5.5.3 大众传播载体 | 第41-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