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各种材料器物论文--石器论文

洛南盆地的手斧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目标第11-12页
    1.2 研究对象和材料说明第12-14页
    1.3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2章 中国手斧研究的回顾第16-22页
    2.1“莫维斯线”问题第16-18页
    2.2 中国手斧的年代问题第18-19页
    2.3 对中国手斧功能和文化意义的有关探讨第19-22页
第3章 西方有关手斧研究的回顾第22-32页
    3.1 文化历史框架的构建第22-26页
    3.2 手斧功能的阐释第26-29页
    3.3 解读史前社会的“文本”第29-32页
第4章 洛南手斧的自然背景关联第32-42页
    4.1 石器分析背景关联方法第32-33页
    4.2 洛南手斧的环境关联第33-36页
        4.2.1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第33-34页
        4.2.2 气候与环境第34-35页
        4.2.3 生态资源第35-36页
    4.3 洛南手斧的文化背景关联第36-42页
        4.3.1 地层和年代问题第36-39页
        4.3.2 空间分布形态第39-41页
        4.3.3 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第41-42页
第5章 手斧的形态类型学分析第42-61页
    5.1 手斧类型学分析方法第42-45页
    5.2 构建分析的模型第45-46页
    5.3 洛南手斧的形态特征分析第46-59页
        5.3.1 原料分析第47-52页
        5.3.2 刃角和重量的变化范围以及刃缘修理疤的分布状况第52-55页
        5.3.3 片疤的侵入指数分析第55-58页
        5.3.4 手斧的对称性分析第58-59页
    5.4 小结第59-61页
第6章 洛南手斧的技术重建第61-70页
    6.1 技术重建的原理第61-62页
    6.2 洛南手斧的复制实验第62-64页
    6.3 实验结果分析第64-68页
    6.4 小结第68-70页
第7章 洛南手斧的功能意义探讨第70-78页
    7.1 手斧功能分析的视角第70-74页
        7.1.1 模拟使用试验第70-71页
        7.1.2 微痕分析第71-72页
        7.1.3 残留物分析第72-74页
    7.2 洛南手斧的使用功能初探第74-78页
第8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第78-82页
    8.1 超越阿舍利传统第78-79页
    8.2 洛南手斧的适应意义第79-80页
    8.3 中国手斧分布局限性的解释第80-82页
第9章 结语第82-85页
    9.1 小结第82-83页
    9.2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工作展望第83-85页
        9.2.1 研究的局限性第83页
        9.2.2 未来的研究方向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5页
附表第95-121页
附图第121-123页
后记第123-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微信应用研究
下一篇:八卦营墓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