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7-8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简述 | 第8-15页 |
第一章 井筒俊彦的"东方哲学共时性构造"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概念解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言语的意义分节论"是东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 | 第16-20页 |
一、言说悖论 | 第16-17页 |
二、以假名言说不可言说者 | 第17-20页 |
第三节 诸东方哲学中的"言语的意义分节论" | 第20-23页 |
一、吠檀多哲学的"名色论" | 第20-22页 |
二、老庄哲学的"浑沌之死"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乘起信论》中的"言语的意义分节论"——以"真如"为核心 | 第23-39页 |
第一节 以假名"真如"言说不可言说的"真如"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存在论"与"意识论"的双重视角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存在论"维度中"真如"的双重构造 | 第25-28页 |
第四节 "意识论"维度中"心"的双重构造 | 第28-34页 |
一、"心真如"—"心生灭" | 第29-32页 |
二、"如实空"—"如实不空" | 第32-34页 |
第五节 作为转换机制的"阿梨耶识" | 第34-39页 |
一、形而上学的维度 | 第35-36页 |
二、宗教实践的维度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对井筒俊彦"东方哲学共时性构造"的评价 | 第39-43页 |
第一节 方法论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方法论困境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方法论展望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