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1.4.1 BRT沿线区域 | 第13页 |
1.4.2 职住平衡 | 第13-15页 |
1.4.3 职住分离 | 第15-16页 |
1.4.4 空间错位 | 第16页 |
1.4.5 产城融合 | 第16-18页 |
1.5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第18-23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18-23页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23-30页 |
1.6.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6.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6.3 研究述评 | 第29-30页 |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2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8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1.8.1 技术路线 | 第32页 |
1.8.2 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第2章 理论介绍及建构 | 第34-48页 |
2.1 相关理论介绍 | 第34-41页 |
2.1.1 就业多中心理论 | 第34-35页 |
2.1.2 TOD理论 | 第35-36页 |
2.1.3 快速公交走廊研究 | 第36-38页 |
2.1.4 职住平衡演变规律 | 第38-39页 |
2.1.5 空间不匹配理论 | 第39-40页 |
2.1.6 线性城市理论 | 第40-41页 |
2.2 理论初步建构 | 第41-47页 |
2.2.1 提出理论假设 | 第41-42页 |
2.2.2 提出理论抓手 | 第42-45页 |
2.2.3 制定两套调研计划 | 第45-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快速公交系统沿线区域职住平衡特征分析 | 第48-66页 |
3.1 BRT线路所经街道职住平衡特征分析 | 第48-53页 |
3.1.1 计算职住偏离指数以及街道类型划分 | 第48-50页 |
3.1.2 BRT线路所经街道职住平衡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3.2 选定站点区域职住平衡测度分析 | 第53-65页 |
3.2.1 距离平衡测度分析 | 第54-58页 |
3.2.2 行政平衡测度分析 | 第58-60页 |
3.2.3 时间平衡测度分析 | 第60-61页 |
3.2.4 不同通勤方式的职住平衡分析 | 第61-62页 |
3.2.5 BRT 使用群体特征分析:职住平衡性差,以中等收入的中青年群体为主 | 第62-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BRT沿线区域职住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85页 |
4.1 个体属性分析 | 第66-72页 |
4.1.1 生物因子:性别对职住平衡的影响较为显著 | 第67-69页 |
4.1.2 职业因子:职位对职住平衡的影响较为显著 | 第69-70页 |
4.1.3 居住因子:住房产权、住房类型对职住平衡的影响较为显著 | 第70-72页 |
4.2 BRT站点区域综合环境可达性评价 | 第72-84页 |
4.2.1 BRT站点区域综合环境可达性内涵 | 第72-73页 |
4.2.2 BRT站点区域综合环境可达性评价方法 | 第73-75页 |
4.2.3 BRT站点区域综合环境可达性结果分析 | 第75-82页 |
4.2.4 BRT站点区域综合环境可达性与职住平衡关系研究 | 第82-8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92页 |
5.1 结论 | 第85-86页 |
5.2 优化BRT沿线区域职住平衡的对策建议 | 第86-90页 |
5.2.1 空间优化:倡导“多走廊”、“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 第86-87页 |
5.2.2 居住引导:合理选择 BRT 沿线居住类型,推动边缘区保障房的建设 | 第87-88页 |
5.2.3 就业引导:培育“串联式”就业多中心,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业态类型 | 第88-89页 |
5.2.4 交通引导:改造站点周边环境,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接驳 | 第89-90页 |
5.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90-92页 |
5.3.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0页 |
5.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插图清单 | 第100-101页 |
表格清单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