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7-8页 |
(一) 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脉络如何 | 第7页 |
(二) 对口支援演变为对口合作的条件有哪些 | 第7-8页 |
(三) 对口支援演变为对口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间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一) 对口支援专门研究的深入 | 第8页 |
(二) 地方政府角色和政府间关系理论的拓展 | 第8页 |
(三) 对口支援政策修正的决策参考 | 第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8-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二) 文本研究 | 第9-10页 |
(三) 案例研究 | 第10页 |
(四) 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对口支援与府际合作文献述评 | 第11-22页 |
一、对口支援的研究视角 | 第11-13页 |
(一) 制度研究 | 第11-12页 |
(二) 政策研究 | 第12页 |
(三) 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二、对口支援前景研究 | 第13-15页 |
(一) 制度完善论 | 第13-14页 |
(二) 合作转化论 | 第14页 |
(三) 财政平衡论 | 第14-15页 |
(四) 谨慎使用论 | 第15页 |
三、十字交叉型府际关系研究 | 第15-17页 |
(一) 府际关系的研究范畴 | 第15-16页 |
(二) 横向府际关系中的竞争、合作与竞合 | 第16-17页 |
(三) 对口支援合作化转型中的十字交叉型府际关系 | 第17页 |
四、府际合作的条件 | 第17-22页 |
(一) 合作的基本条件 | 第17-19页 |
(二) 府际合作的条件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对口支援的三条演进路径:渐进合作、跨越合作与强化支援 | 第22-38页 |
一、关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与对口合作的含义 | 第22页 |
二、对口支援的正式确立与体系初建 | 第22-29页 |
(一) 经济技术对口支援 | 第23-24页 |
(二) 干部对口支援 | 第24页 |
(三) 教育对口支援 | 第24-25页 |
(四) 卫生对口支援 | 第25-26页 |
(五) 重大工程对口支援 | 第26-27页 |
(六) 重大灾害对口支援 | 第27-29页 |
三、对口支援的渐进合作转向: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对口合作 | 第29-33页 |
(一) 对口支援转向对口帮扶 | 第29-32页 |
(二) 对口帮扶转向对口合作 | 第32-33页 |
四、对口支援的跨越合作转型:对口支援-对口合作 | 第33-34页 |
五、对口支援的阶段性强化 | 第34-38页 |
(一) 以加强支援为目标的对口援藏四个格局 | 第34-35页 |
(二) 对口援疆的新一轮启动 | 第35页 |
(三) 青海藏区由对口帮扶回到对口支援 | 第35-36页 |
(四) 赣南地区对口支援的启动 | 第36页 |
(五) 贵州对口帮扶的扩大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意愿-能力分析 | 第38-49页 |
一、意愿-能力分析的基本前提 | 第38-39页 |
(一) 将对口的内容抽象至经济领域 | 第38页 |
(二) 地方政府是准公共经济组织 | 第38页 |
(三) 合作化转型中存在央地政府间关系的变化 | 第38-39页 |
二、合作意愿、合作能力及其关系 | 第39-47页 |
(一) 意愿-能力框架的由来 | 第39-40页 |
(二) 意愿的根本:合作收益 | 第40-42页 |
(三) 能力的根本:经济发展能力 | 第42-45页 |
(四) 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的关系与央地互动 | 第45-47页 |
三、意愿-能力框架的具体内容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与预测 | 第49-56页 |
(一) 为什么粤川、京蒙较早实现了对口支援合作化转型 | 第49-54页 |
(二) 为什么沪滇、津陇、闽宁尚未实现对口支援合作化转型 | 第54-55页 |
(三)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藏区会转向合作吗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一) 对口合作是对口支援发展的大趋势 | 第56页 |
(二) 支援方的合作能力应成为对口支援关注的重点 | 第56-57页 |
(三) 央地政府间行政势差随对口支援的合作化转型而缩减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