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地区文物考古论文

夫余文化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一 夫余的历史概况第12-18页
    二 夫余的境域及自然地理环境第18-21页
    三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21-25页
第二章 考古发现与以往的夫余史研究情况第25-45页
    第一节 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第25-28页
        一 第一阶段(解放以前)第25页
        二 第二阶段(解放以后~七十年代)第25-26页
        三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以后)第26-28页
    第二节 以往的夫余史研究第28-45页
        一 国内的夫余史研究第28-35页
        二 国外的夫余史研究第35-45页
第三章 夫余文化的特点第45-107页
    第一节 夫余文化时间与空间的特点第49-52页
    第二节 城址第52-61页
        一 主要城址第52-55页
        二 平地城第55-56页
        三 山城第56-59页
        四 防御体系第59-61页
    第三节 生活遗址第61-66页
        一 主要遗址第61-63页
        二 居住址第63-64页
        三 灰坑第64-66页
    第四节 墓葬第66-83页
        一 主要墓葬第66-68页
        二 形制和葬具第68-71页
        三 葬式和葬俗第71-72页
        四 随葬器物的分析第72-79页
        五 社会结构分析第79-83页
    第五节 遗物第83-101页
        一 陶器第83-90页
        二 铁器第90-95页
        三 青铜器第95-99页
        四 金银器第99-100页
        五 其它第100-101页
    第六节 族属和经济生活第101-107页
第四章 夫余文化与西岔沟类型的关系第107-121页
    第一节 西岔沟类型的特点第107-118页
        一 主要墓葬第107-108页
        二 墓葬的特点第108-110页
        三 出土遗物的特点第110-117页
        四 综合考察第117-118页
    第二节 夫余文化与西岔沟类型的关系第118-121页
第五章 夫余文化的渊源第121-145页
    第一节 西团山文化的消亡和新文化类型的出现第121-130页
        一 公元前四~三世纪西团山文化晚期遗存中的新文化因素第121-123页
        二 公元前三~二世纪的新文化类型的出现第123-130页
    第二节 汉书二期文化第130-140页
        一 主要遗存第131-134页
        二 遗址的特点第134-135页
        三 墓葬的特点第135-136页
        四 出土遗物的特点第136-139页
        五 综合考察第139-140页
    第三节 各文化类型之间的传播关系和夫余文化的渊源第140-145页
        一 各文化类型之间的传播关系第140-142页
        二 夫余文化的出现及其渊源第142-145页
第六章 夫余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第145-153页
    第一节 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第145-147页
        一 文献记载中夫余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第145-146页
        二 夫余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因素第146-147页
    第二节 与北方草原文化的关系第147-149页
        一 文献记载中夫余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关系第147-148页
        二 夫余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第148-149页
    第三节 与高句丽文化的关系第149-153页
        一 文献记载中夫余与高句丽关系第149-150页
        二 夫余文化中的高句丽文化因素第150-153页
结语第153-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8页
附录第168-180页
附图第180-289页
附表第289-297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297-301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301页

论文共3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甘丙肽受体拮抗剂M40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