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困难生认定机制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助学贷款等政策内容 | 第11页 |
(三) 资助政策历史研究 | 第11-12页 |
(四) 完善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 | 第12-13页 |
(五) 国内外资助政策的比较研究 | 第13页 |
(六) 小结 | 第13-14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一) 高校困难生 | 第14-15页 |
(二) 资助及资助政策 | 第15-16页 |
四、理论基点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一) 历史研究法 | 第17页 |
(二)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三) 调查研究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困难生资助政策的演进历程 | 第20-43页 |
一、我国高校困难生资助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 | 第20-29页 |
(一) 零散期至探索期——免学费与人民助学金政策 | 第21-23页 |
(二) 变革期至发展期——免学费、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政策 | 第23-25页 |
(三) 探索期至完善期——“奖、贷、补、勤、减”等多元资助政策 | 第25-27页 |
(四) 完善期至系统期——2007年后“奖、贷、助、勤、减”等多元资助政策 | 第27-29页 |
二、我国高校困难生现行资助政策建立的背景 | 第29-34页 |
(一) 高等教育学费高昂 | 第29-31页 |
(二) 贫富差距加大,物价不断攀升 | 第31-32页 |
(三) 矛盾逐步凸显 | 第32-33页 |
(四) 国家发展需要 | 第33-34页 |
三、我国高校困难生现行资助政策内容及取得的成效 | 第34-43页 |
(一) 奖学金 | 第34-37页 |
(二) 助学金 | 第37页 |
(三) 助学贷款 | 第37-40页 |
(四) 勤工助学 | 第40-41页 |
(五) 学费减免 | 第41页 |
(六) 其他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利益相关者对我国高校困难生现行资助政策目的的评价——以部分上海市高校为例 | 第43-63页 |
一、对现行资助政策目的的细化 | 第43-45页 |
(一) 济困助学 | 第43-44页 |
(二) 奖优激励 | 第44页 |
(三) 励志强能 | 第44页 |
(四) 引导就业 | 第44-45页 |
(五) 教育公平 | 第45页 |
(六) 培养人才 | 第45页 |
二、利益相关者对现行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45-58页 |
(一) 政策目的之一:济困助学 | 第46-49页 |
(二) 政策目的之二:奖优激励 | 第49-51页 |
(三) 政策目的之三:励志强能 | 第51-53页 |
(四) 政策目的之四:引导就业 | 第53-55页 |
(五) 政策目的之五:教育公平 | 第55-56页 |
(六) 政策目的之六:培养人才 | 第56-58页 |
三、利益相关者对现行资助政策评价 | 第58-63页 |
(一) 对现行资助政策评价 | 第58-63页 |
第四章 现行资助政策施行中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63-73页 |
一、现行资助政策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一) 困难生认定 | 第63页 |
(二) 助学贷款 | 第63-64页 |
(三) 勤工助学 | 第64-65页 |
(四) 奖助学金 | 第65页 |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5-73页 |
(一) 资助政策自身的缺陷 | 第65-69页 |
(二) 资助政策执行的偏差 | 第69-71页 |
(三)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完善现行资助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73-81页 |
一、完善资助政策的总体目标 | 第73-75页 |
(一) 明确基本框架 | 第73-74页 |
(二) 理顺若干关系 | 第74-75页 |
二、促进与政策配套的制度建设 | 第75-77页 |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第75-76页 |
(二) 加强监督审计制度建设 | 第76-77页 |
(三) 建立资助体系反馈机制 | 第77页 |
三、加强资助工作规范化建设 | 第77-81页 |
(一) 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 第77-78页 |
(二) 资助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第78-79页 |
(三) 资助内容的多样化建设 | 第79-81页 |
结束语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