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城市核心调适论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1 绪论第16-24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1.1 当前我国城市核心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第16页
        1.1.2 城市核心发展理论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7-21页
        1.2.1 国外城市历史性中心区复兴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第17-18页
        1.2.2 国际宪章、公约与宣言中的重要思想第18-20页
        1.2.3 我国旧城改造理论方法的发展与不足第20-21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第21-24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21页
        1.3.3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2 城市核心的要义第24-60页
    2.1 城市核心的概念第24-30页
        2.1.1 城市核心定义第24-26页
        2.1.2 城市核心的范围界定第26-27页
        2.1.3 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第27-30页
    2.2 城市核心的构成、类型与特征第30-43页
        2.2.1 城市核心的构成要素第30-37页
        2.2.2 城市核心的类型及其特征第37-43页
    2.3 城市核心的功能与价值第43-60页
        2.3.1 使用功能与物质价值第43-45页
        2.3.2 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第45-46页
        2.3.3 经济功能与再生价值第46-48页
        2.3.4 环境功能与生态价值第48-49页
        2.3.5 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第49-54页
        2.3.6 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第54-60页
3 城市核心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第60-98页
    3.1 古代城市核心的生成动因与特征第60-65页
        3.1.1 中国古典城市核心的生成动因与特征第60-62页
        3.1.2 西方古代城市核心的生成动因与特征第62-65页
    3.2 城市核心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第65-92页
        3.2.1 中国城市核心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第65-74页
        3.2.2 西方城市核心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第74-85页
        3.2.3 动力机制第85-87页
        3.2.4 城市核心发展的稳态和变态第87-92页
    3.3 城市核心发展的规律第92-94页
        3.3.1 功能与结构适应性发展规律第92页
        3.3.2 空间集聚优先发展规律第92-93页
        3.3.3 局部与整体动态平衡规律第93-94页
        3.3.4 文化与形态协同发展规律第94页
    3.4 城市核心的演化机制第94-98页
        3.4.1 自发式协调机制第94-95页
        3.4.2 强制式改造机制第95页
        3.4.3 调适性干预机制第95-98页
4 旧城更新评析与启示第98-120页
    4.1 中国城市核心改造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第98-103页
        4.1.1 建设成就第98-99页
        4.1.2 存在的问题第99-102页
        4.1.3 旧城改造动力机制的失衡第102-103页
    4.2 国外城市更新的历程与经验第103-110页
        4.2.1 城市更新的特点第103-106页
        4.2.2 旧城复兴与保护政策的演变与实践第106-109页
        4.2.3 旧城复兴的经验第109-110页
    4.3 中国城市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第110-120页
        4.3.1 高速城市化对城市核心的冲击第110-112页
        4.3.2 现代化建设高潮中城市核心面临的矛盾第112-114页
        4.3.3 中国城市核心现代化的标志与目标体系第114-118页
        4.3.4 当代中国城市核心更新的思路第118-120页
5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调适理论第120-140页
    5.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第120-124页
        5.1.1 古典发展的理论第120-121页
        5.1.2 近现代发展理论第121-123页
        5.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23-124页
        5.1.4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层面第124页
    5.2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文化观第124-127页
        5.2.1 传统城市文化观的理性思辨第124-126页
        5.2.2 新城市文化观的确立第126-127页
        5.2.3 新城市文化观的本质内涵第127页
    5.3 城市核心多学科协同性第127-133页
        5.3.1 多学科研究的历史背景第127-129页
        5.3.2 多学科协同性的内涵与层次第129页
        5.3.3 城市核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影响第129-133页
    5.4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第133-140页
        5.4.1 从多学科协同到调适理论第133-134页
        5.4.2 调适理论的基本内涵第134-135页
        5.4.3 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第135-140页
6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调适方法第140-178页
    6.1 强化城市管治第140-153页
        6.1.1 增强政府科学调控手段第140-145页
        6.1.2 提高规划师的协调水平和综合能力第145-147页
        6.1.3 公众参与,建立开放的监督机制第147-149页
        6.1.4 依法行政,完善科学决策程序第149-153页
    6.2 明确整体决策第153-158页
        6.2.1 优化城市结构,确立定位主题第153-155页
        6.2.2 发展第三产业,疏解核心功能第155-156页
        6.2.3 降低人口密度,优化人居环境第156-157页
        6.2.4 加强新旧对比,凸显核心风貌第157-158页
    6.3 精心组织空间第158-162页
        6.3.1 关联性功能的有效配置第158页
        6.3.2 多形式交通的高效联系第158-160页
        6.3.3 发掘地下空间的无限潜力第160-161页
        6.3.4 精打细算的土地利用第161-162页
    6.4 优化资源环境第162-165页
        6.4.1 山脉、水脉、绿脉的保护第162-164页
        6.4.2 历史文脉的延续第164-165页
        6.4.3 社区精神的发扬第165页
    6.5 深化城市设计第165-178页
        6.5.1 多层次整体性设计方法第165-168页
        6.5.2 总体的设计程序与导则内容第168-172页
        6.5.3 局部的设计程序与导则内容第172-178页
7 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保护与更新第178-194页
    7.1 名城核心的危机第178-180页
        7.1.1 理论缺乏使名城保护体系失效第178-179页
        7.1.2 “建设性破坏”使名城历史风貌失落第179-180页
        7.1.3 过度旅游开发使名城文化内涵失真第180页
    7.2 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180-185页
        7.2.1 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名城核心文化特色第180-182页
        7.2.2 保护性有机更新——名城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182-185页
    7.3 历史文化名坝核心保护与更新的原则与方法——以苏州古城为例第185-194页
        7.3.1 把握历史、文化延续第185-186页
        7.3.2 总体规划,重点控制第186-188页
        7.3.3 分级保护,渐进更新第188-190页
        7.3.4 强化管理,重在法治第190-194页
8 山地城市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第194-206页
    8.1 山地城市核心的空间特征第194-196页
        8.1.1 多样化的空间结构第194-195页
        8.1.2 立体化的空间形态第195页
        8.1.3 综合性的空间内容第195-196页
        8.1.4 山水化的人文意蕴第196页
    8.2 调适理论的应用与多维集约规划设计方法第196-200页
        8.2.1 多维集约——山地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第196-197页
        8.2.2 多维集约规划设计方法第197-200页
    8.3 山地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重庆为例第200-206页
        8.3.1 宏观上,调控层级网络的空间布局第201页
        8.3.2 中观上,重组综合集成的核心功能第201-202页
        8.3.3 微观上,塑造立体复合的空间形态第202-203页
        8.3.4 总体上,发扬地域特色的文化品格第203-206页
9 新城市核心的塑造与建设第206-224页
    9.1 新城市核心的规划与建设及其启示第206-213页
        9.1.1 田园城市花园绿心的思想第206-207页
        9.1.2 西方新城运动中城市中心建设的特点第207-208页
        9.1.3 几个西方现代大城市新城市中心区建设的经验与问题第208-211页
        9.1.4 中国新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创新第211-213页
    9.2 新城市核心发展的经济观、文化观和生态观第213-216页
        9.2.1 经济活力是新城市核心持续发展的基础第213-214页
        9.2.2 环境建设是新城市核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214-215页
        9.2.3 文化内涵是新城市核心持续发展的关键第215-216页
    9.3 新城市核心的设计与塑造——以深圳市新中心区为例第216-224页
        9.3.1 深圳市新中心区主题定位及规划设计评析第216-219页
        9.3.2 以知识经济为主旨,创建现代综合的CBD第219-221页
        9.3.3 以环境建设为导向,建造均衡发展的生态核心第221-222页
        9.3.4 以市民交往为共识,塑造多元共生的文化信息场所第222-224页
结论第224-226页
致谢第226-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36页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36-237页
附录B: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第237-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米/纳米稀土氟化物的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
下一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材料阻燃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