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三)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第2章 大遗址旅游体验相关理论 | 第13-20页 |
| 一、大遗址旅游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一) 国外大遗址旅游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 国内大遗址旅游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二、旅游体验的相关理论 | 第15-20页 |
|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 第15-16页 |
| (二) 旅游体验的分类 | 第16-17页 |
| (三) 旅游体验相关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四) 基于ASEB栅格分析的旅游体验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第3章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概况 | 第20-25页 |
| 一、历史上的大明宫 | 第20页 |
| 二、旅游规划概况 | 第20-21页 |
| 三、大明宫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功能板块 | 第21-22页 |
| (一) 宫殿建筑板块 | 第21页 |
| (二) 文物观赏板块 | 第21页 |
| (三) 休闲游玩板块 | 第21页 |
| (四) 科技体验板块 | 第21-22页 |
| (五) 文化展演板块 | 第22页 |
| (六) 节庆活动板块 | 第22页 |
| (七) 食、住、行板块 | 第22页 |
| 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旅游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 (一) 西安市旅游业发展概况及预测 | 第22-24页 |
| (二) 大明宫遗址公园旅游业运营情况 | 第24-25页 |
| 第4章 ASEB栅格分析法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的运用 | 第25-44页 |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第25-35页 |
| (一) 调查过程 | 第25页 |
| (二) 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 (三) 游客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 (四) 决策形成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 (五) 旅游体验李克特表定量分析 | 第30-35页 |
| 二、深度访谈分析 | 第35-37页 |
| (一) 与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管理人员访谈 | 第35-36页 |
| (二) 与景区讲解员访谈 | 第36页 |
| (三) 与游客的访谈 | 第36-37页 |
| 三、ASEB分析的总体结论 | 第37-38页 |
| 四、游客体验中ASEB要素具体结果和原因探析 | 第38-44页 |
| (一) 优势 | 第38-39页 |
| (二) 劣势 | 第39-41页 |
| (三) 机遇 | 第41-42页 |
| (四) 威胁 | 第42-44页 |
| 第5章 基于ASEB分析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旅游体验提升策略 | 第44-51页 |
| 一、树立以体验效果为先导旅游产品开发思维 | 第44-45页 |
| (一) 文物保护思维更新 | 第44页 |
| (二) 旅游行业管理思维更新 | 第44-45页 |
| (三) 景区经营思维更新 | 第45页 |
| 二、突出主体功能,强化市场定位 | 第45-46页 |
| (一) 设置“考古文化周” | 第45-46页 |
| (二) 加大大明宫遗址考古研究力度 | 第46页 |
| (三) 优化园区考古体验项目 | 第46页 |
| (四) 丰富大明宫文物的展出方式 | 第46页 |
| 三、从细节入手,全面优化园区环境 | 第46-47页 |
| (一) 餐饮环境 | 第46-47页 |
| (二) 交通环境 | 第47页 |
| (三) 服务环境 | 第47页 |
| (四) 公共配套环境 | 第47页 |
| 四、提升园区营销力度 | 第47-48页 |
| (一)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开展联合营销 | 第47页 |
| (二) 分类制定营销策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 第47-48页 |
| (三) 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提升团队游比例 | 第48页 |
| (四) 提升媒体公关能力,化解舆论风险 | 第48页 |
| (五) 把握政策机遇,开辟精品旅游线路 | 第48页 |
| 五、开发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 | 第48-51页 |
| (一) 开发触摸式展示方式 | 第48-49页 |
| (二) 构建智慧型景区 | 第49页 |
| (二)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开发市民活动 | 第49页 |
| (四) 增加民俗体验项目 | 第49页 |
| (五) 提供精品的休闲娱乐项目 | 第49-5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1-53页 |
| 一、总结 | 第51-52页 |
| 二、创新点及不足 | 第52页 |
| 三、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 注释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