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1.2 冈底斯成矿带矿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冈底斯成矿带深部作用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新发现以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9页 |
2.1 区域地质演化历史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9-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0-22页 |
2.5 冈底斯成矿带主要岩浆事件 | 第22-24页 |
2.6 冈底斯成矿带主要斑岩成矿作用 | 第24-29页 |
3.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3.1 全岩主微量测试 | 第29页 |
3.2 全岩Sr-Nd同位素 | 第29-30页 |
3.3 锆石U-Pb年龄 | 第30-31页 |
3.4 锆石Lu-Hf同位素体系 | 第31页 |
3.5 矿物主量元素 | 第31-32页 |
3.6 矿物微量元素 | 第32页 |
3.7 原位单斜辉石Rb-Sr同位素 | 第32-33页 |
4. 冈底斯中新世白容矿区煌斑岩成因 | 第33-60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研究区概况 | 第33-42页 |
4.2.1 研究区构造-岩浆岩特征 | 第33-35页 |
4.2.2 蚀变分带特征 | 第35-38页 |
4.2.3 矿区内部煌斑岩特征 | 第38-39页 |
4.2.4 冈底斯成矿带中新世超钾质岩浆 | 第39-42页 |
4.3 结果 | 第42-47页 |
4.4 讨论 | 第4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冈底斯谢通门侏罗纪斑岩的成因 | 第60-81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地质背景与样品 | 第60-63页 |
5.3 结果 | 第63-74页 |
5.4 讨论 | 第74-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冈底斯谢通门侏罗纪辉长岩的岩石成因 | 第81-107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地质背景与样品 | 第81-82页 |
6.3 结果 | 第82-99页 |
6.4 讨论 | 第99-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7. 碰撞造山环境与增生造山环境幔源岩浆与成矿的联系 | 第107-112页 |
7.1 碰撞造山环境与增生造山环境的斑岩联系 | 第107-108页 |
7.2 冈底斯碰撞造山环境与增生造山环境幔源岩浆过程 | 第108-112页 |
8. 结论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40页 |
附录 | 第140-178页 |
个人简介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