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梅文化的发展及其在文学中的渗透 | 第8-10页 |
二. 梅文化研究现状及论文章节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一 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 | 第12-23页 |
(一) 宋代梅词的大量创作 | 第12-14页 |
(二) 宋代梅词表现形式之多样性 | 第14-17页 |
(三) 梅词贯穿宋词发展的始终 | 第17-23页 |
二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普遍存在 | 第23-28页 |
(一) 景物中的梅 | 第23-24页 |
(二) 典故中的梅 | 第24-26页 |
(三) 想象中的梅 | 第26-28页 |
三 宋词中梅花意境的情感内涵 | 第28-38页 |
(一) 俗世情爱的逐渐深刻化 | 第28-31页 |
(二) 民族危难中的社会责任感 | 第31-35页 |
(三) 高蹈出尘的隐逸情怀 | 第35-38页 |
四 梅文化在宋词中呈现的特点 | 第38-54页 |
(一) 表现形式的创新 | 第38-43页 |
1 咏梅联章组词的出现 | 第38-40页 |
2 回文梅词的创作 | 第40-41页 |
3 梅词词序的引用及情感的多样化 | 第41-43页 |
(二) 宋词中梅花形象的惯用搭配 | 第43-45页 |
1. 梅与月 | 第43-44页 |
2. 梅与雪 | 第44-45页 |
3. 岁寒三友 | 第45页 |
(三) 梅花意象的民俗文化内涵 | 第45-48页 |
(四) 宋词梅文化与宋诗梅文化的比较 | 第48-54页 |
1. 梅文化对行藏出处的表现 | 第48-50页 |
2. 内容上抒情与言志的不同选择倾向 | 第50-52页 |
3. 直抒胸臆与委婉低回的不同抒情方式 | 第52-54页 |
五 宋词梅文化于宋代空前兴盛的表现及原因 | 第54-67页 |
(一) 宋代经济、政治的转型及园艺的发展 | 第54-56页 |
(二) 宋代音乐、绘画等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56-58页 |
(三) 宋代生活中的梅花情结及梅花题材的泛演 | 第58-60页 |
(四) 宋代文人的普遍趋雅、比德倾向及梅花审美情趣 | 第60-63页 |
(五) 复杂多样的创作群体及宋初林逋的个人影响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95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后记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