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 第18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效率相关理论介绍 | 第21-29页 |
2.1 效率的内涵 | 第21页 |
2.2 银行效率的内涵及分类 | 第21-22页 |
2.2.1 银行效率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银行效率的分类 | 第22页 |
2.3 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22-24页 |
2.3.1 传统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2 前沿效率分析法 | 第23-24页 |
2.4 DEA模型及超效率DEA模型 | 第24-28页 |
2.4.1 DEA模型 | 第24-26页 |
2.4.2 超效率DEA模型 | 第26-27页 |
2.4.3 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第29-32页 |
3.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 第29页 |
3.2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3.2.1 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 | 第29-30页 |
3.2.2 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 第30-31页 |
3.2.3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实证分析 | 第32-44页 |
4.1 样本的选取 | 第32-33页 |
4.2 指标的选取 | 第33-35页 |
4.2.1 生产法 | 第33页 |
4.2.2 中介法 | 第33页 |
4.2.3 资产法 | 第33-35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5-42页 |
4.3.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整体效率评价 | 第35-36页 |
4.3.2 中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值对比 | 第36-37页 |
4.3.3 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超效率DEA值 | 第37-39页 |
4.3.4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动态效率评价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5.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第44-46页 |
5.1.1 资本充足率 | 第44页 |
5.1.2 不良贷款率 | 第44-45页 |
5.1.3 存贷比率 | 第45页 |
5.1.4 银行规模 | 第45页 |
5.1.5 股权结构 | 第45-46页 |
5.2 面板数据模型 | 第46-47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6.1 调整资产规模,坚强技术创新 | 第50页 |
6.2 加强中间业务,拓宽盈利渠道 | 第50-51页 |
6.3 优化股权结构,减少政府干预 | 第51页 |
6.4 加强风险防控,降低不良贷款率 | 第51页 |
6.5 保持合理资本充足率,实现经营稳定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