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基于LiDAR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三维绿量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生物量模型研究 | 第15-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样本采集与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2.1 枝条解析 | 第19页 |
2.2.2 枝叶生物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2.3 枝条材积的测定 | 第19-20页 |
2.3 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3.1 生物量模型的的建立 | 第20页 |
2.3.2 模型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3.3 模型的稳定性评价 | 第21-22页 |
2.3.4 模型的残差分析 | 第22页 |
2.4 LiDAR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2-24页 |
2.4.1 点云数据的采集方法 | 第22-23页 |
2.4.2 三维绿量的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5 数据整理 | 第24-26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3页 |
3.1 蒙古栎常规枝叶生物量模型 | 第26-33页 |
3.1.1 生物量模型选择 | 第26-27页 |
3.1.2 枝叶总生物量最优模型选取 | 第27-28页 |
3.1.3 枝生物量最优模型选取 | 第28-29页 |
3.1.4 叶生物量最优模型选取 | 第29-31页 |
3.1.5 模型检验 | 第31-33页 |
3.2 引入材积因子(V)的蒙古栎生物量模型 | 第33-39页 |
3.2.1 生物量模型选择 | 第33-34页 |
3.2.2 枝条各分量生物量最优生物量模型选取 | 第34-36页 |
3.2.3 模型检验 | 第36-39页 |
3.3 引入三维绿量(TGB)的蒙古栎叶生物量模型 | 第39-41页 |
3.3.1 蒙古栎三维绿量与叶生物量显著性检验之间相关性 | 第39页 |
3.3.2 引入三维绿量(TGB)的叶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3 引入三维绿量(TGB)的最优叶生物量模型选取 | 第40页 |
3.3.4 模型检验 | 第40-41页 |
3.4 模型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3.4.1 枝叶生物量模型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4.2 叶生物量模型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3-47页 |
4.1 结论 | 第43-44页 |
4.2 讨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