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苏州古典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 第10页 |
1.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园林的发展与机遇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孔隙结构与廊周空间 | 第16-47页 |
2.1 孔隙空间相关概念梳理 | 第16-21页 |
2.1.1 “孔隙”概念的提出 | 第16-17页 |
2.1.2 “孔隙”的由来 | 第17-18页 |
2.1.3 “孔隙空间”的概念和内涵 | 第18-21页 |
2.1.4 “孔隙结构”的意义 | 第21页 |
2.2 廊周空间的定义与解析 | 第21-35页 |
2.2.1 廊作为线性空间在园林空间中的特殊性 | 第21-27页 |
2.2.2 苏州古典园林廊周空间的定义 | 第27-29页 |
2.2.3 苏州古典园林廊周空间的特性 | 第29-35页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37页 |
2.3.1 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2.3.2 廊及其周边空间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36页 |
2.3.3 孔隙与孔隙结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36-37页 |
2.4 苏州现存主要古典园林廊周空间概述 | 第37-45页 |
2.4.1 沧浪亭 | 第37-39页 |
2.4.2 留园 | 第39-40页 |
2.4.3 怡园 | 第40-42页 |
2.4.4 拙政园 | 第42-43页 |
2.4.5 网师园 | 第43-44页 |
2.4.6 狮子林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廊周孔隙空间研究 | 第47-67页 |
3.1 廊周孔隙空间的分类 | 第47-55页 |
3.1.1 墙缘孔隙——漏窗、门洞和喇叭院透视的空间 | 第47-51页 |
3.1.2 廊缘孔隙——由廊周6m内中景空间植物、山石围合呈现的空间 | 第51-54页 |
3.1.3 园林孔隙——由6m外远景空间水、山石、植物共同构成的山水系统 | 第54-55页 |
3.2 廊周孔隙空间形态剖析 | 第55-62页 |
3.2.1 孔隙空间的要素构成 | 第55-58页 |
3.2.2 孔隙空间的边界 | 第58-59页 |
3.2.3 孔隙空间的尺度 | 第59-60页 |
3.2.4 孔隙与空间的“围”“透”关系 | 第60-61页 |
3.2.5 孔隙与空间的“过白”艺术 | 第61-62页 |
3.3 孔隙空间的实例研究 | 第62-66页 |
3.3.1 狮子林廊周孔隙空间研究 | 第62-64页 |
3.3.2 拙政园廊周孔隙空间研究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连续动态孔隙空间研究 | 第67-81页 |
4.1 孔隙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67-70页 |
4.1.1 孔隙空间之间的相互延伸关系 | 第67-68页 |
4.1.2 孔隙之间的相互包含关系 | 第68-69页 |
4.1.3 孔隙之间的相互分离关系 | 第69-70页 |
4.2 孔隙空间与动态空间形态研究 | 第70-75页 |
4.2.1 孔隙空间的大小与节奏 | 第71-74页 |
4.2.2 孔隙空间的暗示与引导 | 第74页 |
4.2.3 孔隙空间的对比与协调 | 第74-75页 |
4.3 连续动态孔隙空间与视觉感知 | 第75-80页 |
4.3.1 连续廊周孔隙空间视域研究前提 | 第75-76页 |
4.3.2 关键视点视域分析 | 第76-78页 |
4.3.3 空间运动类型与沿路径的视觉感知变化分析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81-83页 |
5.1 结论与成果 | 第81-8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