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木聚糖 | 第13-14页 |
1.2.1 木聚糖的结构 | 第13页 |
1.2.2 木聚糖的降解酶系 | 第13-14页 |
1.3 木聚糖酶 | 第14-16页 |
1.3.1 木聚糖酶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1.3.2 木聚糖酶酶学性质 | 第15页 |
1.3.3 木聚糖酶的分子结构与分子催化机理 | 第15页 |
1.3.4 木聚糖酶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16-17页 |
1.5 木聚糖酶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菌株及载体 | 第19页 |
2.1.2 试剂及酶类 | 第19页 |
2.1.3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32页 |
2.2.1 黄绿木霉的菌体培养 | 第21页 |
2.2.2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21-24页 |
2.2.3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5页 |
2.2.4 表达载体构建及毕赤酵母的转化 | 第25-27页 |
2.2.5 重组毕赤酵母的诱导表达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7-28页 |
2.2.6 重组木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分析与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28-31页 |
2.2.7 黄绿木霉及重组毕赤酵母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7页 |
3.1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32-36页 |
3.1.1 黄绿木霉基因组DNA及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3.1.2 黄绿木霉基因组DNA及cDNA序列的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33-34页 |
3.1.3 木聚糖酶基因DNA序列及cDNA序列的大肠杆菌转化 | 第34-36页 |
3.2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9页 |
3.2.1 木聚糖酶基因DNA序列与cDNA序列分析与比对及提交 | 第36-37页 |
3.2.2 木聚糖酶蛋白序列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3.3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毕赤酵母转化 | 第39-42页 |
3.3.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3.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毕赤酵母转化 | 第40-41页 |
3.3.3 毕赤酵母重组子的鉴定及其诱导表现型鉴定 | 第41-42页 |
3.4 重组毕赤酵母的诱导表达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2-43页 |
3.5 重组木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分析与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43-52页 |
3.5.1 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页 |
3.5.2 重组木聚糖酶的SDS-PAGE分析及其活性电泳 | 第43-45页 |
3.5.3 重组木聚糖酶蛋白的酶学特性分析 | 第45-48页 |
3.5.4 不同底物对木聚糖酶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酶促动力学分析 | 第48-52页 |
3.6 黄绿木霉及重组毕赤酵母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52-57页 |
3.6.1 培养时间对黄绿木霉及重组毕赤酵母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6.2 pH对黄绿木霉及重组毕赤酵母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6.3 黄绿木霉及重组毕赤酵母最优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54-57页 |
4 讨论 | 第57-62页 |
4.1 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57-58页 |
4.1.1 基因供体的选择 | 第57页 |
4.1.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57-58页 |
4.1.3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58页 |
4.1.4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58页 |
4.2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8-59页 |
4.2.1 木聚糖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58-59页 |
4.2.2 木聚糖酶蛋白结构分析 | 第59页 |
4.3 重组毕赤酵母诱导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9-60页 |
4.4 毕赤酵母转化子的PCR鉴定 | 第60页 |
4.5 木聚糖酶酶学特性分析 | 第60页 |
4.6 黄绿木霉与重组毕赤酵母木聚糖酶酶活性对比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