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肝肾同源理论的研究 | 第9-18页 |
(一) 肝肾同源理论的溯源 | 第9-13页 |
1、萌芽阶段 | 第9-10页 |
2、实践丰富阶段 | 第10页 |
3、形成阶段 | 第10-11页 |
4、现代充实阶段 | 第11-13页 |
(二) 肝肾同源的内涵 | 第13-16页 |
1、母子相生 | 第13页 |
2、精血互化 | 第13-14页 |
3、共隶奇经 | 第14-15页 |
4、共司相火 | 第15页 |
5、各为先天 | 第15-16页 |
(三) 肾主封藏与肝主疏泄对肝肾同源理论的影响 | 第16-18页 |
1、肾主封藏的内涵 | 第16-17页 |
2、肝主疏泄的内涵 | 第17页 |
3、肾主封藏与肝主疏泄的关系 | 第17-18页 |
4、肾主封藏与肝主疏泄对肝肾同源理论的影响 | 第18页 |
二、肝肾同源与人体生殖的关系 | 第18-20页 |
(一) 肾与生殖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二) 肝与生殖的关系 | 第19-20页 |
(三) 肝肾同源与生殖的关系 | 第20页 |
三、有关不孕症与肝肾同源理论的研究 | 第20-25页 |
(一) 不孕症的含义 | 第20-21页 |
1、含义 | 第20页 |
2、不孕症的发病趋势 | 第20-21页 |
(二) 不孕症的发病机理 | 第21-25页 |
1、胎孕形成的条件 | 第21-22页 |
(1) 肾精充足,肝血充盛 | 第21页 |
(2) 胞络通畅 | 第21-22页 |
(3) 胞宫寒温适度 | 第22页 |
2、不孕症形成的病因病机 | 第22页 |
3、不孕症的发病与肝肾同源理论的关系 | 第22-23页 |
4、从现代医学角度探究肝肾同源与不孕症的形成的关系 | 第23-24页 |
5、肝肾同源理论对不孕症的临床指导意义 | 第24-25页 |
四、临床举隅 | 第25-34页 |
(一) 王子瑜医案 | 第25-27页 |
(二) 刘奉五医案 | 第27-28页 |
(三) 杨宗孟医案 | 第28-30页 |
(四) 黄绳武医案 | 第30页 |
(五) 崔玉衡医案 | 第30-31页 |
(六) 吴振国医案 | 第31-32页 |
(七) 裘笑梅医案 | 第32页 |
(八) 蔡小荪医案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