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的检测及其致病性研究
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1 综述 | 第15-23页 |
1.1 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1.1 病原学 | 第15-16页 |
1.1.2 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致病性 | 第16页 |
1.1.3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1.1.4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7-18页 |
1.1.5 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1.1.6 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 | 第19-22页 |
1.1.7 诊断 | 第22页 |
1.1.8 防治手段 | 第22页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菌株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4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1.5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2 方法 | 第24-35页 |
2.2.1 拉丝试验 | 第24页 |
2.2.2 血清型检测 | 第24-29页 |
2.2.3 毒力基因检测 | 第29-31页 |
2.2.4 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致病性研究 | 第31-35页 |
3 结果 | 第35-55页 |
3.1 细菌高黏液性的鉴定 | 第35页 |
3.2 血清型的检测与分析 | 第35-37页 |
3.2.1 血清型的检测 | 第35页 |
3.2.2 血清型电泳结果 | 第35-36页 |
3.2.3 血清型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3.2.4 血清型同源性分析 | 第37页 |
3.3 毒力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 第37-47页 |
3.3.1 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37-39页 |
3.3.2 毒力基因电泳结果 | 第39-41页 |
3.3.3 酶切鉴定结果 | 第41页 |
3.3.4 毒力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41-44页 |
3.3.5 毒力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44-47页 |
3.4 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致病性研究结果 | 第47-55页 |
3.4.1 3 株菌液的平板计数结果 | 第47-48页 |
3.4.2 3 株菌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3.4.3 3 株菌株对水貂的致病性研究结果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