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小麦全蚀病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盆栽生防试验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1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及研究现状第11-12页
        1.1.1 小麦全蚀病的发现、危害及症状第11页
        1.1.2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 小麦全蚀病的侵染、传播第12-13页
        1.2.1 小麦全蚀病菌的侵染第12页
        1.2.2 小麦全蚀病菌的传播第12-13页
    1.3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1 农业防治第13页
        1.3.2 抗病品种利用第13-14页
        1.3.3 化学药剂防治第14页
        1.3.4 生物防治第14-17页
第2章 小麦全蚀病生防芽孢杆菌Z-9 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第17-2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2.1.1 供试土壤及菌株第17页
        2.1.2 培养基第17页
        2.1.3 试验仪器第17页
        2.1.4 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第17-18页
        2.1.5 病原菌菌带和菌饼的制备第18页
        2.1.6 小麦全蚀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第18页
        2.1.7 拮抗性芽孢杆菌对小麦全蚀病病原菌菌丝的影响第18页
        2.1.8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18页
        2.1.9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第18-19页
        2.1.10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9页
    2.2 试验结果第19-23页
        2.2.1 拮抗菌株的筛选第19-20页
        2.2.2 小麦全蚀病拮抗菌对小麦全蚀病病原菌菌丝的影响第20页
        2.2.3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第20-21页
        2.2.4 构建菌株系统发育树第21-23页
    2.3 小结第23页
    2.4 讨论第23-25页
第3章 小麦全蚀病拮抗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Z-9 菌株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第25-32页
    3.1 材料及方法第25-26页
        3.1.1 供试菌株第25页
        3.1.2 培养基第25页
        3.1.3 仪器第25页
        3.1.4 种子液培养第25页
        3.1.5 生物量和芽孢产率的检测第25-26页
        3.1.6 单因素试验第26页
        3.1.7 培养基浓度正交试验第26页
        3.1.8 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第26页
    3.2 试验结果第26-30页
        3.2.1 碳源对Z-9 菌株发酵液菌浓及芽孢产率的影响第26-27页
        3.2.2 氮源对Z-9 菌株发酵液菌浓及芽孢产率的影响第27页
        3.2.3 无机盐对Z-9 菌株摇瓶发酵液菌浓及芽孢产率的影响第27-28页
        3.2.4 培养基组分浓度正交试验结果第28-29页
        3.2.5 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结果第29-30页
    3.3 小结第30-31页
    3.4 讨论第31-32页
第4章Z-9 菌株对小麦种子的促生长作用及盆栽防治效果第32-4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4.1.1 供试菌株第32页
        4.1.2 供试小麦种子第32页
        4.1.3 培养基第32页
        4.1.4 试验仪器第32页
        4.1.5 Z-9 菌株的培养和菌悬液的制备第32-33页
        4.1.6 小麦消毒及Z-9 菌株的施用方法第33页
        4.1.7 Z-9 菌悬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促生长作用第33页
        4.1.8 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第33-34页
        4.1.9 病害调查统计方法和植株生长状况检测第34页
    4.2 试验结果第34-39页
        4.2.1 Z-9 菌悬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促生长作用第34-36页
        4.2.2 Z-9 菌剂对小麦全蚀病盆栽防治效果的测定第36-39页
    4.3 小结第39页
    4.4 讨论第39-40页
第5章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46-47页
作者简历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下调Smac通过内质网应激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中国大陆出境旅游公民的媒介形象研究--以联合早报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