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0 前言 | 第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 ·海水中DOC的测定方法 | 第14-22页 |
| ·湿法氧化法 | 第15-17页 |
| ·干法氧化法 | 第17-19页 |
| ·各种方法的比较 | 第19-20页 |
| ·新的测定方法和技术 | 第20-22页 |
| ·目前市售的DOC测定仪器 | 第22-25页 |
| ·根据过硫酸钾氧化原理制成的仪器 | 第22-23页 |
| ·根据紫外/过硫酸钾氧化原理设计的仪器 | 第23页 |
| ·利用高温燃烧原理制成的仪器 | 第23-25页 |
| ·讨论 | 第2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 ·TOC OR系列有机碳测定仪 | 第26-27页 |
| ·TOC-2000系列TOC分析仪 | 第27-29页 |
| ·EST-2005 TOC在线自动监测仪 | 第29-30页 |
| ·利用超声波研制的TOC分析技术 | 第30-32页 |
| ·各种仪器所面临的问题 | 第32-33页 |
| ·水质问题 | 第32页 |
| ·稳定性问题 | 第32-33页 |
| ·材料耐腐蚀问题 | 第33页 |
| ·零部件配套问题 | 第3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3-35页 |
| 2 TOC自动在线分析仪的研制 | 第35-85页 |
| ·仪器的设计思路 | 第35-37页 |
| ·氧化原理的选择 | 第35-36页 |
| ·CO_2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36页 |
| ·整个流程的确定 | 第36-37页 |
| ·仪器的总体框架 | 第37-47页 |
| ·具体设计思路和方案 | 第47-68页 |
| ·取样及预处理单元 | 第47-48页 |
| ·无机碳去除单元 | 第48-51页 |
| ·进样单元 | 第51-54页 |
| ·氧化单元 | 第54-56页 |
| ·冷却单元 | 第56-58页 |
| ·气液分离单元 | 第58-62页 |
| ·二氧化碳分析单元 | 第62-63页 |
| ·完整的仪器 | 第63-68页 |
| ·条件实验 | 第68-72页 |
| ·水样分隔方法 | 第68-69页 |
| ·去除无机碳 | 第69页 |
| ·气体流量和泵速 | 第69页 |
| ·氧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 ·氧化酸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 ·空白估计 | 第71页 |
| ·测定步骤 | 第71-72页 |
| ·仪器性能测试 | 第72-75页 |
| ·有机物的氧化程度 | 第72-73页 |
| ·线性关系、检出限 | 第73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73-74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74-75页 |
| ·仪器原理解释 | 第75-83页 |
| ·无机碳去除原理 | 第75-76页 |
| ·有机物的氧化原理 | 第76-80页 |
| ·电子冷凝器的原理 | 第80-81页 |
| ·二氧化碳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81-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3 仪器控制与分析软件编制 | 第85-93页 |
| ·引言 | 第85-86页 |
| ·仪器控制 | 第86-87页 |
| ·程序设计 | 第87-92页 |
| ·参数设置 | 第87-88页 |
| ·测试过程状态显示模块 | 第88-89页 |
| ·标准样品测试程序及曲线生成程序设计 | 第89-90页 |
| ·样品测试程序及曲线生成程序设计 | 第90-91页 |
| ·监控报警模块程序 | 第91-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4 与高温燃烧法的对比 | 第93-99页 |
| ·采样时间和方式 | 第93页 |
| ·采样站位图 | 第93-94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94页 |
| ·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 ·小结 | 第97-99页 |
| 5 仪器应用——浒苔对青岛近海水质的影响 | 第99-126页 |
| ·分析方法 | 第100-101页 |
| ·调查时间 | 第100页 |
| ·调查站位图 | 第100-101页 |
| ·分析方法 | 第101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1-121页 |
| ·温度、盐度的时空分布 | 第101-104页 |
| ·COD的时间变化及其平面分布 | 第104-107页 |
| ·DOC的时间变化及其平面分布 | 第107-112页 |
| ·叶绿素a的时间变化及平面分布 | 第112-113页 |
| ·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及平面分布 | 第113-121页 |
| ·讨论 | 第121-125页 |
| ·浒苔生消过程DOC和C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 ·浒苔生消过程DOC与无机氮的相关性关系 | 第122-123页 |
| ·浒苔生消过程DOC和DIP的相关性关系 | 第123-124页 |
| ·浒苔生消过程DOC和Si的相关性关系 | 第124页 |
| ·浒苔生消过程DOC和叶绿素a的相关性关系 | 第124页 |
| ·营养盐限制因子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 ·小结 | 第125-126页 |
| 6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26-128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6-127页 |
| ·创新点 | 第127页 |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 附录I设置参数程序的具体编程过程 | 第138-139页 |
| 附录II测试过程状态显示模块的具体编程过程 | 第139-141页 |
| 附录III标准样品设定程序的具体编程过程 | 第141-143页 |
| 附录VI标准样品测试程序及曲线生成程序的具体编程过程 | 第143-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9页 |
| 申请的专利 | 第149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