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烟草黑胫病 | 第12-14页 |
1.1.1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 | 第12页 |
1.1.2 烟草黑胫病的分布 | 第12页 |
1.1.3 烟草黑胫病的发病条件 | 第12页 |
1.1.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方法 | 第12-13页 |
1.1.5 烟草抗黑胫病药剂微胶囊技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微胶囊概念 | 第14-18页 |
1.2.1 微胶囊技术的进展 | 第14页 |
1.2.2 微胶囊特点 | 第14页 |
1.2.3 微胶囊农药的合成 | 第14-16页 |
1.2.4 微胶囊性能测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不同药剂对烟草黑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18-26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2.1.2 供试药剂及试剂 | 第18-19页 |
2.1.3 试验培养基 | 第19页 |
2.1.4 试验器材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各药剂母液的配制 | 第19-20页 |
2.2.2 含药培养基制备 | 第20-21页 |
2.2.3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2.4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微胶囊剂制备工艺研究 | 第26-38页 |
3.1 材料 | 第26-27页 |
3.1.1 供试烟草品种 | 第26页 |
3.1.2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3.1.3 供试药剂 | 第26页 |
3.1.4 供试试剂 | 第26页 |
3.1.5 试验器材 | 第26-27页 |
3.2 方法 | 第27-30页 |
3.2.1 15%甲霜灵微胶囊缓释剂的制备 | 第27页 |
3.2.2 重要参数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3.2.3 15%甲霜灵微胶囊缓释剂的性能表征 | 第28-29页 |
3.2.4 药剂对烟草黑胫病防治效果的盆栽试验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3.3.1 O/W乳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3.3.2 重要参数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1-35页 |
3.3.3 15%甲霜灵微胶囊缓释剂的性能表征 | 第35-37页 |
3.3.4 药剂对烟草黑胫病防治治效果的盆栽试验 | 第37页 |
3.4 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防治烟草黑胫病的微胶囊药剂制备 | 第38-44页 |
4.1 材料 | 第38-39页 |
4.1.1 供试药剂 | 第38页 |
4.1.2 供试试剂 | 第38页 |
4.1.3 试验器材 | 第38-39页 |
4.2 方法 | 第39-41页 |
4.2.1 微胶囊缓释剂的制备 | 第39页 |
4.2.2 微胶囊缓释剂的性能表征 | 第39-41页 |
4.3 结果 | 第41-43页 |
4.3.1 微胶囊形态特征 | 第41页 |
4.3.2 微胶囊粒度分布 | 第41-42页 |
4.3.3 包覆率测定 | 第42页 |
4.3.4 红外分析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微胶囊缓释剂持效期盆栽试验 | 第44-49页 |
5.1 材料 | 第44页 |
5.1.1 供试烟草品种 | 第44页 |
5.1.2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5.1.3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5.2 方法 | 第44-45页 |
5.2.1 微胶囊剂持效期盆栽试验 | 第44-4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5.4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6.1 不同药剂对烟草黑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9页 |
6.2 微胶囊剂制备制备工艺 | 第49-50页 |
6.3 防治烟草黑胫病的微胶囊药剂制备 | 第50页 |
6.4 微胶囊缓释剂持效期盆栽试验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