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某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筏基—地基共同工作模拟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简述 | 第8-11页 |
1.3 结构体系共同工作分析法 | 第11-13页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共同工作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6-29页 |
2.1 共同作用计算方法 | 第16-21页 |
2.1.1 上下部结构相互作用 | 第16页 |
2.1.2 地基模型 | 第16-18页 |
2.1.3 上层建筑物结构和土层接触面模型 | 第18-19页 |
2.1.4 上部结构刚度有限性 | 第19-20页 |
2.1.5 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2 框架-筏-地基模型概况 | 第21-28页 |
2.2.1 框架的结构方案 | 第21-24页 |
2.2.2 单元的选用 | 第24-25页 |
2.2.3 实常数设定 | 第25-26页 |
2.2.4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26-27页 |
2.2.5 土层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2.2.6 非线性求解 | 第28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第3章 海苑18 | 第29-51页 |
3.1 考虑水平地震荷载的分析模型 | 第29-31页 |
3.2 基础沉降 | 第31-37页 |
3.2.1 标准结构体系基础沉降 | 第32-34页 |
3.2.2 弱梁体系基础沉降分布规律 | 第34-35页 |
3.2.3 板强体系基础沉降分布规律 | 第35页 |
3.2.4 土硬体系基础沉降分布规律 | 第35-37页 |
3.3 基础反力 | 第37-43页 |
3.3.1 基准体系地基反力分布 | 第37-39页 |
3.3.2 弱梁体系地基反力分布 | 第39-40页 |
3.3.3 板强型体系地基反力分布 | 第40页 |
3.3.4 土硬型体系地基反力分布 | 第40-43页 |
3.4 基础内力 | 第43-46页 |
3.4.1 基准体系筏板内力 | 第43-44页 |
3.4.2 弱梁体系筏板内力 | 第44-45页 |
3.4.3 板强体系筏板内力 | 第45页 |
3.4.4 土硬体系筏板内力 | 第45-46页 |
3.5 地震载荷影响分析 | 第46-50页 |
3.5.1 罕遇地震与多遇地震的比较 | 第46-48页 |
3.5.2 双向地震荷载下结构共同作用分析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共同作用对上部框架结构影响研究 | 第51-68页 |
4.1 地基条件对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51-57页 |
4.1.1 柱内力变化 | 第51-54页 |
4.1.2 梁内力 | 第54-57页 |
4.2 筏片基础刚度对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1 柱内力变化 | 第57-58页 |
4.2.2 梁内力变化 | 第58-59页 |
4.3 梁截面影响上层结构内力 | 第59-62页 |
4.3.1 柱内力变化 | 第60-62页 |
4.3.2 梁内力变化 | 第62页 |
4.4 框架柱截面刚度对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水平地震荷载对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 上部结构总层数对上部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64-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