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空间评价与空间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内容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21-24页
    1.2 既有研究述评第24-30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0-43页
    1.4 主要特色和创新第43-46页
第二章 模型建构及相关理论基础第46-95页
    2.1 空间评价体系:以发展性为导向第46-55页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第46-53页
        2.1.2 空间评价体系构成第53-55页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本价值取向第55-63页
        2.2.1 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第55-57页
        2.2.2 需求分异与空间适应第57-61页
        2.2.3 价值凝聚与空间认同第61-63页
    2.3 事实层面:设施布局的标准化第63-84页
        2.3.1 体现公平与需求适应度的评价指标第63-65页
        2.3.2 共性与个性评价指标及政策参考第65-71页
        2.3.3 不同类型设施布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第71-84页
    2.4 价值层面:设施服务的认受度第84-89页
        2.4.1 体现权益保障与价值引领度的评价指标第85-86页
        2.4.2 评价指标的政策参考第86-88页
        2.4.3 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第88-89页
    2.5 事实-价值关联:空间耦合的有效性第89-93页
        2.5.1 体现供给与使用空间关联的评价要素第89-90页
        2.5.2 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第90-93页
    2.6 小结第93-95页
第三章 基于空间评价模型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分析(上)第95-151页
    3.1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措施第95-99页
        3.1.1 发展进程第95-96页
        3.1.2 主要措施第96-99页
    3.2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标准化评价与分析第99-148页
        3.2.1 整体布局特征:多核集聚与形式均等第99-106页
        3.2.2 资源主导型设施布局特征及其评价第106-120页
        3.2.3 行政主导型设施布局特征及其评价第120-146页
        3.2.4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总体评价第146-148页
    3.3 小结第148-151页
第四章 基于空间评价模型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分析(下)第151-189页
    4.1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认受度评价与分析第151-170页
        4.1.1 基于不同类型的设施服务认受度的空间分异第153-157页
        4.1.2 基于不同内容的设施服务认受度的空间分异第157-161页
        4.1.3 基于不同人群的设施服务认受度的空间分异第161-168页
        4.1.4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认受度的总体评价第168-170页
    4.2 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空间耦合的有效性评价第170-177页
        4.2.1 综合评价结果第170页
        4.2.2 空间耦合程度与水平分析第170-177页
    4.3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深层问题第177-187页
        4.3.1 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困境第177-182页
        4.3.2 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困境第182-185页
        4.3.3 凝聚与认同的区域差异第185-187页
    4.4 小结第187-189页
第五章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空间机制及优化策略第189-242页
    5.1 供给—需求—动力的空间机制第189-215页
        5.1.1 供给机制:管理惯性与治理转型的空间作用第189-197页
        5.1.2 需求机制:公私观念与消费习惯的特性影响第197-206页
        5.1.3 动力机制:政府评估与文化需求的空间错位第206-215页
    5.2 空间机制的优化策略:从"物的关注"转向"人的关怀"第215-239页
        5.2.1 从被动式供给到互动式服务的人本化空间治理理念第216-220页
        5.2.2 从行业化到日常化的空间构建机制第220-227页
        5.2.3 从生产本位到需求本位的空间联动机制第227-231页
        5.2.4 从投入型到体验化的有效性评估机制第231-236页
        5.2.5 从政府主导到多主体共治的多元协商机制第236-239页
    5.3 小结第239-242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242-256页
    6.1 主要结论第242-253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53-256页
参考文献第256-275页
附录第275-320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320-322页
后记第322-323页

论文共3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庆石化公司设备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上海户籍制度研究(1949一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