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9页 |
一、“剩男”的界定与成因 | 第19-24页 |
(一) “剩男”的界定 | 第19页 |
(二) “剩男”的成因 | 第19-24页 |
1. 全面加速的城市化进程 | 第20-21页 |
2. 法定婚龄的逐步攀升 | 第21-22页 |
3. 婚恋自主与婚姻梯度的矛盾 | 第22页 |
4. 多元化婚恋观的影响 | 第22-24页 |
二、大众媒介“剩男”形象分析 | 第24-36页 |
(一) 人民网中“剩男”的媒介形象分析 | 第24-28页 |
1. 数量分析:“剩男”缺乏关注 | 第24-26页 |
2. 报道形式分析:文字报道为主 | 第26页 |
3. 报道内容分析:负面形象过度曝光 | 第26-28页 |
4. 感情色彩分析:消极色彩过重 | 第28页 |
(二) 新浪网中“剩男”的媒介形象分析 | 第28-32页 |
1. 数量分析:特殊事件引发强烈关注 | 第28-30页 |
2. 报道形式分析:图文报道展现活力 | 第30页 |
3. 报道内容分析:名人报道积极影响 | 第30-31页 |
4. 感情色彩分析:积极报道缓和社会气氛 | 第31-32页 |
(三) 人民网和新浪网中“剩男”媒介形象的对比分析 | 第32-36页 |
1. 数量对比分析:人民网对“剩男”不及新浪网 | 第32-33页 |
2. 报道形式对比分析:新浪网报道更显活泼 | 第33-34页 |
3. 报道内容对比分析:人民网多严肃评论 | 第34-35页 |
4. 感情色彩对比分析:消极负面报道为主 | 第35-36页 |
三、“剩男”媒介形象的偏差与误区 | 第36-44页 |
(一) 大众媒介“剩男”媒介形象的偏差 | 第36-39页 |
1. 完美主义 | 第36页 |
2. 花花公子 | 第36-37页 |
3. 自由主义 | 第37页 |
4. 事业型 | 第37-38页 |
5. 穷困潦倒 | 第38-39页 |
(二) 大众媒介“剩男”媒介形象的误区 | 第39-44页 |
1. “剩男”、“剩女”报道量失衡 | 第39-42页 |
2. “剩男”媒介形象建构失真 | 第42-43页 |
3. 污名化的“剩男”媒介形象 | 第43页 |
4. 刻板化的“剩男”媒介形象 | 第43-44页 |
四、改善“剩男”媒介形象的应对之道和社会意义 | 第44-49页 |
(一) “剩男”媒介报道的改进策略 | 第44-46页 |
1. 以贴近事实的媒介报道数量促进两性平等 | 第44-45页 |
2. 以客观的媒介报道推进“剩男”媒介形象的优化转变 | 第45页 |
3. 引导大众对婚恋观念进行深入探讨 | 第45页 |
4. 逐渐减少对“剩男”侮辱性表述 | 第45-46页 |
(二) “剩男”媒介形象改善的社会意义 | 第46-49页 |
1. 提升大众媒体职业素质 | 第46页 |
2. 帮助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 第46-47页 |
3. 发挥好大众媒介监督社会的功能 | 第47页 |
4. 以大众传播促进社会发展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