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汽车用6000系铝合金板材成形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22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第9-12页
    1.3 成形性能评价指标简介第12-16页
        1.3.1 加工硬化指数n与塑性应变比r第12-14页
        1.3.2 成形极限图(FLD)第14-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1-22页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22-28页
    2.1 实验材料概况第22页
    2.2 实验研究方案第22-23页
    2.3 实验分析方法与设备第23-28页
        2.3.1 光学显微镜金相分析第23-24页
        2.3.2 XRD宏观织构分析第24页
        2.3.3 EBSD微观织构分析第24页
        2.3.4 电子通道衬度(ECC)分析第24-25页
        2.3.5 电子万能试验机力学性能测试第25-26页
        2.3.6 胀形试验机成形性能测试第26-28页
3 合金元素对6000铝合金板材成形性的影响第28-36页
    3.1 微观组织比较第28-31页
    3.2 力学性能比较第31-34页
    3.3 成形性能比较第34-36页
4 轧制和热处理工艺对6000系铝合金成形性的影响第36-48页
    4.1 不同加工阶段显微组织比较分析第36-46页
        4.1.1 热轧态样品显微组织与织构分析第36-38页
        4.1.2 初次冷轧和中间退火后样品显微组织分析第38-39页
        4.1.3 最终冷轧后样品显微组织分析第39-42页
        4.1.4 连续退火预时效后板材显微组织与织构分析第42-46页
    4.2 四种板材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第46-48页
5 6016板材成形性能测试结果对比第48-57页
    5.1 板材放置4个月后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测试结果对比第48-51页
        5.1.1 测试机构I实验结果第48-50页
        5.1.2 测试机构II实验结果第50-51页
    5.2 板材放置6个月后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测试结果对比第51-55页
        5.2.1 测试机构I实验结果第51-53页
        5.2.2 测试机构II实验结果第53-55页
    5.3 两次测试结果对比分析第55-57页
        5.3.1 拉伸试验结果比较第55-56页
        5.3.2 胀形试验结果比较第56-57页
6 结论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信号向量的SM系统信号检测改进算法研究
下一篇:自升式海洋平台桩腿焊缝裂纹扩展模拟及寿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