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1 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13页 |
1.3.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研究 | 第14页 |
1.3.4 相关技术应用研究 | 第14页 |
1.3.5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土地生态安全测评的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1 生态安全理论 | 第18页 |
2.2 土地生态安全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土地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征 | 第18-19页 |
2.2.2 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2.3 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 第20-22页 |
2.3.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 | 第20页 |
2.3.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0页 |
2.3.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流程 | 第20-22页 |
2.4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土地生态安全测评系统总体设计 | 第24-28页 |
3.1 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 第24页 |
3.2 系统开发的可行性 | 第24页 |
3.3 总体设计 | 第24-28页 |
3.3.1 图形用户界面(GUI) | 第24-25页 |
3.3.2 系统运行环境 | 第25页 |
3.3.3 系统功能 | 第25-28页 |
第四章 系统模型设计 | 第28-38页 |
4.1 土地利用概况模型 | 第28-29页 |
4.1.1 土地利用时间变化模型 | 第28页 |
4.1.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 | 第28-29页 |
4.1.3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模型 | 第29页 |
4.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29-32页 |
4.2.1 基于熵值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29-30页 |
4.2.2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30-32页 |
4.3 土地生态安全度等级划分标准 | 第32页 |
4.4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模型 | 第32-34页 |
4.4.1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4.4.2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4.4.3 空间差异分析模型 | 第34页 |
4.5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模型 | 第34-38页 |
4.5.1 基于灰色预测法的土地生态安全预测 | 第34-36页 |
4.5.2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法的土地生态安全预测 | 第36-37页 |
4.5.3 预测结果敏感性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8-54页 |
5.1 关键技术点与算法实现 | 第38-39页 |
5.2 主界面与主窗口设计与实现 | 第39-42页 |
5.2.1 系统主界面设计与实现 | 第39-41页 |
5.2.1.1 主界面设计 | 第39-40页 |
5.2.1.2 主界面编程与实现 | 第40-41页 |
5.2.2 系统主窗口设计与实现 | 第41-42页 |
5.2.2.1 主窗口设计 | 第41-42页 |
5.2.2.2 主窗口编程与实现 | 第42页 |
5.3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42-54页 |
5.3.1 研究区土地利用概况模块 | 第42-45页 |
5.3.1.1 详细设计 | 第42-44页 |
5.3.1.2 编程与实现 | 第44-45页 |
5.3.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块 | 第45-47页 |
5.3.2.1 详细设计 | 第45-46页 |
5.3.2.2 编程实现 | 第46-47页 |
5.3.3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模块 | 第47-49页 |
5.3.3.1 详细设计 | 第47-48页 |
5.3.3.2 编程与实现 | 第48-49页 |
5.3.4 成果保存输出与打印输出模块 | 第49-51页 |
5.3.4.1 详细设计 | 第49-50页 |
5.3.4.2 编程与实现 | 第50-51页 |
5.3.5 帮助模块 | 第51-54页 |
5.3.5.1 详细设计 | 第51-52页 |
5.3.5.2 编程与实现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测评应用实例 | 第54-80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54-62页 |
6.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54页 |
6.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4页 |
6.1.3 土地利用概况 | 第54-58页 |
6.1.3.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6.1.3.2 土地利用时间变化分析 | 第55-57页 |
6.1.3.3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 第57-58页 |
6.1.4 土地生态环境概况 | 第58-62页 |
6.1.4.1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及其结构 | 第58-60页 |
6.1.4.2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6.2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62-73页 |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2-63页 |
6.2.2 评价单元划分与数据来源 | 第63-64页 |
6.2.3 基于熵值法的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64-65页 |
6.2.4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65-66页 |
6.2.5 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6.2.5.1 评价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66-67页 |
6.2.5.2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6.2.5.3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相关性分析 | 第69-71页 |
6.2.5.4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聚类分析 | 第71页 |
6.2.5.5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性分析 | 第71-73页 |
6.3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测 | 第73-77页 |
6.3.1 基于灰色预测法的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测 | 第73-75页 |
6.3.1.1 预测结果 | 第73-74页 |
6.3.1.2 模型检验 | 第74-75页 |
6.3.2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法的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测 | 第75-76页 |
6.3.2.1 预测结果 | 第75-76页 |
6.3.2.2 模型检验 | 第76页 |
6.3.3 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6.3.3.1 预测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76-77页 |
6.3.3.2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测结果分析 | 第77页 |
6.4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 第77-80页 |
6.4.1 优化人口结构,创新人口城镇化新模式 | 第77-78页 |
6.4.2 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 第78页 |
6.4.3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 第78页 |
6.4.4 合理利用土地,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 | 第78页 |
6.4.5 加大土地生态保护力度,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 第78-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0-82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114页 |
附录A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北省各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数表 | 第86-90页 |
附录B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河北省各市土地生态安全预测表 | 第90-94页 |
附录C 系统开发源程序 | 第94-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