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相关典型案例述要 | 第9-13页 |
1.1 郝某申请监督案 | 第9页 |
1.2 凯运公司涉虚假诉讼案 | 第9-10页 |
1.3 梁某来申请监督案 | 第10页 |
1.4 陈某锘申请监督案 | 第10-11页 |
1.5 杨某媚申请监督案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虚假诉讼的基本理论 | 第13-25页 |
2.1 虚假诉讼的概念辨析 | 第13-16页 |
2.1.1 主观上表现为恶意串通,动机为不当利益目的 | 第13-14页 |
2.1.2 主体上涉及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人民法院、被害人 | 第14-15页 |
2.1.3 客观上实施虚构、捏造、伪造的行为 | 第15页 |
2.1.4 客体上妨碍诉讼秩序、损害司法权威 | 第15-16页 |
2.2 虚假诉讼的类型 | 第16-18页 |
2.2.1 学界分类 | 第16-17页 |
2.2.1.1 以行为主体为标准 | 第16-17页 |
2.2.1.2 以损害对象为标准 | 第17页 |
2.2.1.3 以诉讼标的为标准 | 第17页 |
2.2.1.4 以目的实现为否为标准 | 第17页 |
2.2.2 实践中易发案件 | 第17-18页 |
2.2.2.1 民间借贷案件 | 第17-18页 |
2.2.2.2 离婚诉讼案件 | 第18页 |
2.2.2.3 企业破产或改制案件 | 第18页 |
2.2.2.4 拆迁补偿案件 | 第18页 |
2.2.2.5 保险理赔案件 | 第18页 |
2.2.2.6 驰名商标认定案件 | 第18页 |
2.3 虚假诉讼的特点 | 第18-25页 |
2.3.1 主要为经济利益驱动 | 第19页 |
2.3.2 收益成本比核算可观 | 第19-20页 |
2.3.3 当事人之间往往有身份关联 | 第20页 |
2.3.4 诉讼程序较为简便 | 第20-21页 |
2.3.5 有律师等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 第21-22页 |
2.3.6 容易发生串案 | 第22页 |
2.3.7 刑事追责难 | 第22-23页 |
2.3.8 案由“推陈出新”,并不集中 | 第23页 |
2.3.9 虚假劳动争议诉讼和劳动仲裁突现 | 第23-24页 |
2.3.10 存在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本地区虚假诉讼高发的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3.1 社会转型导致观念扭曲 | 第25页 |
3.2 诉讼制度因素 | 第25-27页 |
3.2.1 民事调解制度 | 第25-26页 |
3.2.2 民事证据规则 | 第26-27页 |
3.2.3 查办有“三难” | 第27页 |
3.3 基层检察院自身因素 | 第27-29页 |
3.3.1 队伍和能力建设不足 | 第27-28页 |
3.3.2 缺乏有力的查处手段 | 第28页 |
3.3.3 查办工作机制问题 | 第28-29页 |
3.4 政策因素 | 第29-30页 |
3.4.1 拆迁补偿政策 | 第29页 |
3.4.2 移民政策 | 第29页 |
3.4.3 地方购房政策 | 第29页 |
3.4.4 计划生育政策 | 第29-30页 |
3.5 技术上因素 | 第30页 |
3.5.1 难以查处 | 第30页 |
3.5.2 容易操作 | 第30页 |
3.6 律师等专业人士因素 | 第30-31页 |
3.6.1 受经济利益驱动 | 第30-31页 |
3.6.2 贪图方便习惯使然 | 第31页 |
3.6.3 行业自律和他律不够 | 第31页 |
3.6.4 法院审查把关不严 | 第31页 |
3.7 部分法官违法违纪因素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检察机关对虚假诉讼的监督 | 第33-43页 |
4.1 以执法办案促诚信社会建设 | 第33页 |
4.2 促成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 | 第33-34页 |
4.2.1 强化对法官履职调查证据责任的监督 | 第33页 |
4.2.2 限制适用自认规则 | 第33-34页 |
4.2.3 强化对民事调解的监督 | 第34页 |
4.2.4 对检察机关启动的再审案件应严格适用撤诉制度 | 第34页 |
4.3 促立法,将虚假诉讼进行侵权赔偿规制 | 第34-36页 |
4.4 建议立法修改虚假诉讼罪状 | 第36-37页 |
4.4.1 调转了虚假诉讼罪常态与例外的关系 | 第36页 |
4.4.2 本条犯罪的罪状描述过于概括抽象 | 第36页 |
4.4.3 法定刑过低 | 第36-37页 |
4.5 强化对司法从业人员的监督 | 第37-38页 |
4.5.1 强化对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 | 第37页 |
4.5.2 强化对法官诉讼活动的监督 | 第37-38页 |
4.5.3 提高检察官的办案水平和能力 | 第38页 |
4.6 建立联动办案机制 | 第38-39页 |
4.6.1 牵头本地区职能部门制订工作机制 | 第38页 |
4.6.2 上级制定指导性意见。 | 第38页 |
4.6.3 启用“一体化办案模式” | 第38-39页 |
4.6.4 与本院相关部门联动办案 | 第39页 |
4.7 切实解决检察机关在查办实务中遇到的问题 | 第39-43页 |
4.7.1 如何操作调查核实 | 第39-40页 |
4.7.2 鉴定的程序启动以及鉴定意见的效力 | 第40-41页 |
4.7.3 要注意发挥整体监督的效能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