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建筑论文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2-37页
    2.1 相关概念第22-23页
        2.1.1 建筑业第22页
        2.1.2 二氧化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第22页
        2.1.3 空间分布与空间异质第22-23页
        2.1.4 空间依赖与关联第23页
    2.2 碳排放核算方法第23-25页
        2.2.1 排放系数法第23-24页
        2.2.2 生命周期评估法第24页
        2.2.3 投入产出法第24-25页
        2.2.4 实测法第25页
        2.2.5 物料衡算法第25页
    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第25-32页
        2.3.1 空间效应第25-29页
        2.3.2 空间权重第29-32页
    2.4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第32-35页
        2.4.1 地理加权回归估计方法第32-34页
        2.4.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模型第37-43页
    3.1 建筑业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第37-39页
        3.1.1 建筑业碳排放范围界定第37页
        3.1.2 直接碳排放第37-38页
        3.1.3 间接碳排放第38-39页
        3.1.4 碳排放强度第39页
    3.2 空间特征分析方法第39-41页
        3.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第39-40页
        3.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第40-41页
    3.3 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第41-42页
        3.3.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第41-42页
        3.3.2 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构建第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空间特征实证分析第43-55页
    4.1 数据来源第43页
    4.2 建筑业碳排放强度核算第43-48页
        4.2.1 全国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第43-45页
        4.2.2 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第45-46页
        4.2.3 全国及各省建筑业碳排放强度核算第46-48页
    4.3 碳排放强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第48-53页
        4.3.1 空间分异特征第48-49页
        4.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第49-50页
        4.3.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第50-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第55-66页
    5.1 数据来源第55页
    5.2 GWR模型整体回归结果第55-58页
    5.3 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第58-63页
        5.3.1 能源强度因素第58-60页
        5.3.2 劳动力投入因素第60-61页
        5.3.3 劳动效率因素第61-63页
    5.4 降低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对策及建议第63-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主要结论第66-67页
    研究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设施菜地深层土壤碳、氮演变以及矿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扩散辅助法制备Heusler合金X2YZ(X,Y=Co,Ni,Fe;Z=Sn,Al)纳米颗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