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 结构与控制体系一体化设计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3.1 结构与控制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定义 | 第13页 |
1.3.2 结构与控制体系一体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耗能设备与结构响应 | 第17-48页 |
2.1 被动耗能设备 | 第17-26页 |
2.1.1 金属阻尼器 | 第17-19页 |
2.1.2 粘弹性阻尼器 | 第19-21页 |
2.1.3 粘滞阻尼器 | 第21-24页 |
2.1.4 被动耗能设备之间的比较 | 第24页 |
2.1.5 设计建议 | 第24-26页 |
2.2 装配粘性、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响应 | 第26-37页 |
2.2.1 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 | 第26-30页 |
2.2.2 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 | 第30-34页 |
2.2.3 线性体系动力响应在状态空间中的表达形式 | 第34-35页 |
2.2.4 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方程在状态空间中的表达形式 | 第35-36页 |
2.2.5 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方程在状态空间中的表达形式 | 第36-37页 |
2.3 一体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37-47页 |
2.3.1 粘弹性理论与模型 | 第38-40页 |
2.3.2 粘弹性阻尼-支撑体系建模 | 第40-45页 |
2.3.3 粘滞阻尼-支撑体系建模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框架结构与消能减震体系一体化设计 | 第48-57页 |
3.1 一体化设计问题 | 第48-50页 |
3.2 一体化设计方法 | 第50-51页 |
3.3 地震动记录选取 | 第51-53页 |
3.4 无量纲成本指数 | 第53-55页 |
3.5 多自由度一体化体系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应用一体化设计 | 第57-81页 |
4.1 分析中采用的结构模型 | 第57-58页 |
4.2 阻尼比需求评估 | 第58-61页 |
4.3 应用一体化设计方法 | 第61-63页 |
4.4 评估最优设计变量 | 第63-68页 |
4.5 单自由度体系一体化设计 | 第68-71页 |
4.6 多自由度体系一体化设计 | 第71-75页 |
4.7 多自由度体系(各层侧移刚度不一致)一体化设计 | 第75-7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1.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81页 |
2.后续研究课题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