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设计论文

浅埋煤层水库旁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留设理论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5页
        1.2.1 浅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与保水开采第16-18页
        1.2.2 浅埋煤层开采煤柱稳定性第18-21页
        1.2.3 岩土边坡稳定性第21-25页
    1.3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理论计算与煤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第28-46页
    2.1 水库旁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的定义第28-30页
        2.1.1 简化模型的建立第28-29页
        2.1.2 水库旁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的定义第29-30页
    2.2 水库旁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0-31页
    2.3 水库旁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计算经验公式第31-34页
        2.3.1 基于岩层移动角确定矿压影响区段MZ_1第31页
        2.3.2 基于煤矿防治水规定给出的经验公式确定MZ_2第31-32页
        2.3.3 水位影响区段MZ_3确定第32-34页
    2.4 张家峁矿4~(-2)煤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第34-44页
        2.4.1 试验项目第34页
        2.4.2 试样制备第34页
        2.4.3 物理试验第34-35页
        2.4.4 减小试样离散性的超声波试验第35-38页
        2.4.5 力学试验第38-41页
        2.4.6 基于声发射试验的煤的单轴压缩破坏规律研究第41-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3 浅埋煤层水库旁开采诱发的边坡失稳模式模型试验第46-63页
    3.1 常家沟水库周边煤层赋存条件第46-51页
        3.1.1 地形地貌与地表水体第46-49页
        3.1.2 张家峁矿井4~(-2)煤煤层赋存特征第49-51页
    3.2 模型设计及相似条件第51-54页
        3.2.1 试验原型与目的第51页
        3.2.2 模型设计第51页
        3.2.3 相似材料的选择与配比第51-53页
        3.2.4 水库水位(装置)设计第53页
        3.2.5 监测方案设计第53-54页
        3.2.6 试验开挖方案设计第54页
        3.2.7 试验中回采方向的确定第54页
    3.3 回采对库岸边坡坡体活动影响特征分析第54-59页
    3.4 水库库岸边坡坡体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第59-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4 基于FLAC~(3D)水岩耦合水库旁开采诱发的边坡失稳机理分析第63-99页
    4.1 水岩耦合计算理论第63-71页
        4.1.1 水岩耦合控制方程第63-67页
        4.1.2 FLAC~(3D)水岩耦合计算方法第67-71页
    4.2 水库旁开采覆岩与边坡破坏规律FLAC~(3D)模拟第71-76页
        4.2.1 模型与计算参数第71-72页
        4.2.2 边坡关键点位移变化规律第72-74页
        4.2.3 顶底板特征点孔压变化规律第74页
        4.2.4 基于FLAC~(3D)水岩耦合模拟结果确定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的准则第74-75页
        4.2.5 不同方法确定的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的比较第75-76页
    4.3 不同水位情况下水库旁采煤覆岩与边坡破坏特性分析第76-89页
        4.3.1 模型建立第76-78页
        4.3.2 计算工况第78页
        4.3.3 工况1计算结果分析第78-80页
        4.3.4 工况2计算结果分析第80-82页
        4.3.5 工况3计算结果分析第82-84页
        4.3.6 工况4计算结果分析第84-85页
        4.3.7 工况5计算结果分析第85页
        4.3.8 工况6计算结果分析第85-86页
        4.3.9 工况7计算结果分析第86-88页
        4.3.10 水库水位与隔水保护煤柱留设宽度的关系第88-89页
    4.4 水库旁采煤覆岩与边坡破坏模式第89-96页
        4.4.1 覆岩运移规律第89-90页
        4.4.2 库岸边坡分类第90页
        4.4.3 库岸边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第90-91页
        4.4.4 水库旁采煤库岸边坡破坏模式第91-96页
    4.5 水库旁煤层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留设方法第96页
    4.6 本章小结第96-99页
5 工程实践第99-117页
    5.1 常家沟水库周边水文地质勘察与水害评价第99-106页
        5.1.1 勘探方法确定第99页
        5.1.2 勘探工程布置第99-101页
        5.1.3 勘查结果第101-105页
        5.1.4 常家沟水库周边开采水害评价第105-106页
    5.2 常家沟水库库旁4~(-2)煤开采隔水保护煤柱宽度的确定第106页
    5.3 常家沟水库周边工作面布置第106-107页
    5.4 4~(-2)煤层14206综采面布置与回采第107-115页
        5.4.1 巷道布置第107-109页
        5.4.2 采煤工艺第109页
        5.4.3 设备配置第109-113页
        5.4.4 工作面顶板控制第113-114页
        5.4.5 胶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顶板控制第114-115页
        5.4.6 矿压显现规律观测第115页
        5.4.7 开采过程第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6 结语第117-120页
    6.1 主要结论第117-119页
    6.2 创新点第119页
    6.3 展望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附录第131-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31页
    获奖第131-132页
    荣誉称号第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的甘南地区NPP研究
下一篇:保护性耕作下玉米—冬小麦—箭筈豌豆轮作系统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