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探地雷达隧道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渗漏水检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2章 探地雷达基本理论 | 第18-31页 |
| 2.1 探地雷达的电磁学基础 | 第18-25页 |
| 2.1.1 电磁波传播的主要方程 | 第18-20页 |
| 2.1.2 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 第20-23页 |
| 2.1.3 电磁波在两种不同介质交界面上的特性 | 第23-25页 |
| 2.2 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及探测参数介绍 | 第25-28页 |
| 2.2.1 探地雷达基本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 2.2.2 探地雷达探测参数介绍 | 第26-28页 |
| 2.3 探地雷达数据的图谱解译 | 第28-30页 |
| 2.3.1 单道数据的波形特征 | 第29页 |
| 2.3.2 雷达剖面图的特征 | 第29-30页 |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铁路隧道车载探地雷达的关键技术 | 第31-39页 |
| 3.1 空气耦合天线 | 第31-33页 |
| 3.2 多通道技术 | 第33-34页 |
| 3.3 高速扫描技术 | 第34-35页 |
| 3.3.1 扫描速率(scan/s) | 第34-35页 |
| 3.3.2 通道数 | 第35页 |
| 3.4 定位技术 | 第35-36页 |
| 3.5 多通道数据处理技术 | 第36-38页 |
| 3.6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铁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的正演模拟 | 第39-56页 |
| 4.1 FDTD的基本原理 | 第39-46页 |
| 4.1.1 Yee差分算法 | 第39-42页 |
| 4.1.2 解的稳定性 | 第42-44页 |
| 4.1.3 吸收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 4.1.4 常用激励源 | 第45-46页 |
| 4.2 铁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的探地雷达数值模拟 | 第46-54页 |
| 4.2.1 空气耦合式探地雷达衬砌渗漏水的正演图谱响应 | 第47-50页 |
| 4.2.2 不同天线高度与中心频率的衬砌渗漏水病害的数值模拟 | 第50-54页 |
| 4.3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车载GPR的襄渝线铁路隧道渗漏水检测 | 第56-69页 |
| 5.1 襄渝线铁路概述 | 第56页 |
| 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56-62页 |
| 5.2.1 仪器要求 | 第56-57页 |
| 5.2.2 测线布置 | 第57-58页 |
| 5.2.3 参数设置 | 第58-59页 |
| 5.2.4 数据处理 | 第59-62页 |
| 5.3 襄渝线铁路隧道渗漏水病害雷达数据分析 | 第62-67页 |
| 5.3.1 健康衬砌表面振幅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 第62-64页 |
| 5.3.2 观音峡隧道的渗漏水检测 | 第64-67页 |
| 5.4 小结 | 第67-6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总结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