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富勒烯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富勒烯(C_(60))的概述第11-14页
        1.2.1 富勒烯的发现及结构第11-12页
        1.2.2 富勒烯的性质第12-14页
        1.2.3 富勒烯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3 基于纳米材料的化学修饰电极概述第14-16页
        1.3.1 化学修饰电极的介绍第14-15页
        1.3.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第15-16页
    1.4 修饰电极在电催化中的应用第16-22页
        1.4.1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第16-19页
        1.4.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第19-22页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意义第22-24页
        1.5.1 论文设计思路第22页
        1.5.2 课题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4-36页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24-26页
    2.2 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第26-27页
        2.2.1 合成路线第26页
        2.2.2 实验步骤第26-27页
    2.3 富勒烯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质测定第27-28页
    2.4 负载铂纳米片的富勒烯修饰电极的制备第28-29页
        2.4.1 富勒烯纳米材料的制备第28页
        2.4.2 负载铂纳米片的富勒烯修饰电极的制备第28-29页
    2.5 Pt NSs/ C_(60)/GCE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测定第29-31页
    2.6 基于单取代富勒烯衍生物的铂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31-33页
        2.6.1 吡啶富勒烯吡咯烷(PyC_(60))的合成与表征第31页
        2.6.2 纳米片状PyC_(60)的制备第31-32页
        2.6.3 基于PyC_(60)的铂纳米薄片催化剂的制备第32页
        2.6.4 Pt/PyC_(60)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32-33页
    2.7 Pt/PyC_(60)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测试第33页
    2.8 基于多功能团富勒烯衍生物的铂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33-34页
        2.8.1 多功能团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3-34页
        2.8.2 基于多功能团富勒烯衍生物的铂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34页
    2.9 Pt/m-PyC_(60)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测试第34-36页
第三章 富勒烯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质第36-41页
    3.1 富勒烯衍生物的电化学行为与LUMO能级第36-37页
    3.2 富勒烯衍生物的LUMO能级的取代基效应第37-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富勒烯材料修饰电极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第41-55页
    4.1 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第41-42页
    4.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表征第42-44页
    4.3 对电化学测定AA、DA和UA的实验条件优化第44-45页
        4.3.1 铂负载量的优化第44页
        4.3.2 pH效应及优化第44-45页
    4.4 扫描速率对AA、DA和UA的电化学测定的影响第45-47页
    4.5 Pt NSs/C_(60)/GCE修饰电极对AA、DA、UA的同时测定第47-50页
    4.6 Pt NSs/ C_(60)/GCE 分别对 AA、DA 和 UA 的安培响应第50-52页
    4.7 重现性与稳定性测试第52-53页
    4.8 实际样品中 AA、DA 和 UA 的测定第53-54页
    4.9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富勒烯材料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第55-65页
    5.1 Pt/PyC_(60)催化剂在催化氧化甲醇中的应用第55-60页
        5.1.1 Pt/PyC_(60)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55-56页
        5.1.2 Pt/PyC_(60)催化剂的条件优化第56-57页
        5.1.3 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测试第57-59页
        5.1.4 催化剂的稳定性及耐久性测试第59-60页
    5.2 多功能团富勒烯衍生物在催化氧化甲醇中的应用探索第60-63页
        5.2.1 系列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60-62页
        5.2.2 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氧化甲醇性能测试第62-63页
    5.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总结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龄转子间骨折经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Meta分析
下一篇:不同人参皂苷单体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免疫增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