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快速相机标定算法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传统标定方法第14-15页
        1.2.2 相机的自标定算法第15-16页
    1.3 本文结构与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摄像机标定相关模型介绍第18-24页
    2.1 针孔相机模型第18-19页
    2.2 镜头畸变模型第19-21页
    2.3 绝对二次曲线与消失点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常用摄像机标定方法第24-30页
    3.1 直接线性标定法第24页
    3.2 Tsai的两步法相机标定第24-25页
    3.3 Zhang的标定方法第25-27页
    3.4 使用消失点的相机标定第27-28页
    3.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四章 基于高度约束的相机标定方法第30-44页
    4.1 高度约束的获得第30-31页
    4.2 高度约束条件的使用第31-33页
        4.2.1 方法一:高度重投影误差(HRE)第31-32页
        4.2.2 方法二:绝对高度误差(AHE)第32-33页
    4.3 基于高度约束的相机标定方法第33-37页
        4.3.1 标定板图片的获取第34-35页
        4.3.2 非线性优化第35-36页
        4.3.3 标定结果第36-37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4.4.1 虚拟数据实验结果第37-41页
        4.4.2 真实数据实验结果第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五章 基于单张标定板图片的相机标定方法第44-58页
    5.1 基于共点线交比的镜头畸变矫正第44-47页
        5.1.1 RMC方法概述第44-45页
        5.1.2 基于共点线交比的方法第45-47页
    5.2 标定板信息获取第47-49页
    5.3 基于单张标定板图片的相机标定方法第49-51页
        5.3.1 镜头畸变矫正第49-50页
        5.3.2 简化内参矩阵的求解第50-51页
        5.3.3 相机参数的优化第51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5.4.1 虚拟数据实验结果第51页
        5.4.2 真实数据实验:可行性第51-54页
        5.4.3 真实实验数据:精确性第54-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六章 基于快速标定相机的三维测量第58-68页
    6.1 三维测量系统第58-64页
        6.1.1 三维测量系统原理第59-60页
        6.1.2 三维测量系统重建流程第60-62页
        6.1.3 三维测量中的标定标定方法第62页
        6.1.4 线激光平面标定第62-64页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4-67页
        6.2.1 实验配置与测试方法第64页
        6.2.2 重投影误差与测量精度的区别第64页
        6.2.3 标定板图像张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第64-66页
        6.2.4 不同相机标定方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第66-67页
    6.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2页
    7.1 主要工作与论文研究总结第68-69页
    7.2 研究展望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79页
答辩决议书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位置信息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
下一篇:电针和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老年人认知能力的比较--来自静息态fMRI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