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9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9页 |
(一)现实背景 | 第14-17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政府与公众 | 第19-20页 |
(二)网络、网络舆情和网络舆情危机 | 第20-21页 |
(三)网络媒体 | 第21页 |
(四)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和公共危机 | 第21-22页 |
(五) 公共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治理 | 第22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27-29页 |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7页 |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 | 第27-28页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9-48页 |
一、中西方国家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29-34页 |
(一)西方国家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29-31页 |
(二)中国对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31-34页 |
二、关于传统社会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 | 第34-39页 |
(一)关于公共危机的研究 | 第34-37页 |
(二)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 | 第37-39页 |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 | 第39-46页 |
(一)关于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分析 | 第39-40页 |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 | 第40页 |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的分析 | 第40-41页 |
(四)关于公共危机治理的分析 | 第41-43页 |
(五)关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分析 | 第43-45页 |
(六)关于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治理的分析 | 第45-46页 |
四、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创新的研究 | 第48-79页 |
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特征与类型 | 第48-57页 |
(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48-49页 |
(二)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源起 | 第49-52页 |
(三)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类型 | 第52-57页 |
二、协同学思想的要义分析 | 第57-65页 |
(一)协同学的研究对象 | 第57-58页 |
(二)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 第58-61页 |
(三)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第61-63页 |
(四)协同学的协同效应与运行机制 | 第63-65页 |
三、治理理论的要义分析 | 第65-69页 |
(一)治理理论的“4W+H”模式 | 第65-66页 |
(二)治理群簇中的公共治理理论 | 第66-69页 |
四、协同治理理论:协同学与治理理论的契合性探析 | 第69-73页 |
(一)协同学和治理理论的内在契合性 | 第69-70页 |
(二)协同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 第70-72页 |
(三)协同治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差异 | 第72-73页 |
五、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双重系统 | 第73-78页 |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内涵和特征 | 第73-74页 |
(二)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74-76页 |
(三)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系统和网络舆情系统 | 第76-78页 |
六、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79-99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79-8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80-87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80-81页 |
(二)变量描述与比例 | 第81-87页 |
三、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87-90页 |
四、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90-91页 |
五、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91-95页 |
(一)模型介绍 | 第92-93页 |
(二)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93-95页 |
六、结果与分析 | 第95-99页 |
(一)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95页 |
(二)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95页 |
(三)公共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95-96页 |
(四)主成分分析之外的虚拟变量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研究 | 第99-125页 |
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构建 | 第99-106页 |
(一) 公共危机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99-101页 |
(二) 公共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模型 | 第101-106页 |
二、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多元利益主体的构成 | 第106-112页 |
(一) 政府组织 | 第106页 |
(二)企业组织(即市场) | 第106-107页 |
(三)非政府组织 | 第107-108页 |
(四)网络媒体 | 第108-111页 |
(五)公众(含网民) | 第111-112页 |
三、政府-公众:最重要的一对利益相关者 | 第112-120页 |
(一) 社会契约论中“政府-人民”的契约关系 | 第113-115页 |
(二)现实社会中“政府-人民”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115-116页 |
(三)公权力输入与政权力输出的内在关系 | 第116-118页 |
(四)政府信用危机与问责风险规避 | 第118-120页 |
四、公共危机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120-123页 |
五、公共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策略 | 第123-124页 |
六、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系统的研究 | 第125-138页 |
一、经典的危机管理模型分析 | 第125-126页 |
二、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模型 | 第126-131页 |
(一)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双线模型 | 第126-129页 |
(二)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拟合曲线模型 | 第129-131页 |
三、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 | 第131-132页 |
四、基于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模型应用 | 第132-136页 |
(一)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概况 | 第132-133页 |
(二)典型案例分析:茂名市PX项目群体性事件的生命周期 | 第133-136页 |
五、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形成机理 | 第136-137页 |
六、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舆情系统的研究 | 第138-173页 |
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传播模式的构建 | 第138-145页 |
(一)西方大众传播模式解析 | 第138-142页 |
(二)大众传播和社会传播的融合模式构建 | 第142-144页 |
(三)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的传播模式 | 第144-145页 |
二、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 | 第145-150页 |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 第145-147页 |
(二)网络舆情与公共危机的逻辑关系 | 第147页 |
(三)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 第147-148页 |
(四)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 第148页 |
(五)公共危机的“网络助燃”现象 | 第148-150页 |
三、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 | 第150-165页 |
(一)网络舆情演化的“正态曲线分布模式” | 第150-152页 |
(二)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演化的四种模式 | 第152-165页 |
四、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机理 | 第165-166页 |
五、典型案例分析:天津港爆炸事故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 | 第166-172页 |
(一)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实困境 | 第166-168页 |
(二)网络环境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 第168-172页 |
六、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创新 | 第173-209页 |
一、传统危机管理“一案三制”模式的调适 | 第173-176页 |
二、战略管理的张力模型:公共危机治理的分析工具 | 第176-184页 |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内涵 | 第176页 |
(二)战略议题及其张力分析模型 | 第176-183页 |
(三)基于张力分析模型的公共危机治理路径 | 第183-184页 |
三、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 | 第184-187页 |
四、基于实证分析构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 | 第187-193页 |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主体系统——主体协同机制 | 第187-188页 |
(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问责系统——官员问责机制 | 第188-190页 |
(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系统——舆情危机治理机制 | 第190-193页 |
五、基于虚拟变量构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 | 第193-207页 |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能力系统——能力提升机制 | 第193-196页 |
(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保障系统——运行保障机制 | 第196-206页 |
(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评价系统——综合评价机制 | 第206-207页 |
六、小结 | 第207-20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愿景 | 第209-21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209-210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10-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3页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第223-226页 |
图目录 | 第226-229页 |
表目录 | 第229-230页 |
附录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表 | 第230-236页 |
附录二: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原始表 | 第236-251页 |
附录三: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表 | 第251-264页 |
附录四: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一览表 | 第264-266页 |
致谢 | 第266-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