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 第11-13页 |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模拟量数据采集单元的应用研究 | 第16-29页 |
·概述 | 第16-17页 |
·光学电流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传变特性的比较分析 | 第17-25页 |
·光学电流互感器(OCT)模型 | 第17-18页 |
·传统电流互感器模型 | 第18-19页 |
·仿真分析 | 第19-23页 |
·精度分析 | 第23-25页 |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比较 | 第25-27页 |
·罗氏(Rogowski)线圈互感器 | 第25页 |
·光学电流互感器(OCT) | 第25页 |
·在寒冷地区的运行实例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变电站通信协议标准的应用研究 | 第29-47页 |
·标准概述 | 第29-31页 |
·IEC60870-5-103 传输规约 | 第29-30页 |
·IEC61850 标准 | 第30-31页 |
·IEC61850 标准与 IEC60870-5-103 标准的差异分析 | 第31-45页 |
·应用范围差异分析 | 第31-34页 |
·OSI 参考模型的差异分析 | 第34-41页 |
·信息交换方式的差异分析 | 第41-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 | 第47-60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变电站层网络 | 第48-50页 |
·过程层网络 | 第50-55页 |
·采样值传输(SV)网 | 第50-51页 |
·GOOSE 报文传输网 | 第51-52页 |
·过程层组网方式比较 | 第52-55页 |
·GOOSE 网络单双网机制 | 第55页 |
·对时网络 | 第55-59页 |
·几种对时方式的比较 | 第56-58页 |
·变电站对时方式选择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保护相关问题研究 | 第60-80页 |
·概述 | 第60-62页 |
·时钟同步问题 | 第62-68页 |
·合并单元的数据同步 | 第63-65页 |
·保护装置的采样同步 | 第65-68页 |
·保护实时性 | 第68-73页 |
·过程层GOOSE 报文的传输延时 | 第69-70页 |
·GOOSE 单独组网时的传输延时 | 第70-71页 |
·GOOSE 与 SV 共网时的传输延时 | 第71-72页 |
·GOOSE、SV、IEEE 1588 共网时的传输延时 | 第72-73页 |
·提高保护实时性的措施 | 第73页 |
·数字化保护出口方式的研究 | 第73-78页 |
·数字化保护出口的物理连接和逻辑连接 | 第73-76页 |
·数字化保护的出口逻辑矩阵 | 第76-78页 |
·变电站接地电阻对数字式保护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智能变电站技术在220kV 变电站的应用 | 第80-87页 |
·项目简介 | 第80页 |
·实施方案 | 第80-87页 |
·一次设备配置方案 | 第80-82页 |
·二次设备配置方案 | 第82-85页 |
·系统高级应用 | 第85-8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7-8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