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4页 |
·引言 | 第10页 |
·脱挥设备 | 第10-16页 |
·脱挥设备的分类 | 第11页 |
·静态型脱挥设备 | 第11-12页 |
·降膜式脱挥器 | 第12页 |
·旋转型脱挥设备 | 第12-15页 |
·旋转填充床 | 第13-15页 |
·选择与设计聚合物系的脱挥设备的标准 | 第15-16页 |
·脱挥过程的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平衡级理论 | 第16页 |
·扩散脱挥理论 | 第16-18页 |
·起泡脱挥理论 | 第18-20页 |
·起泡脱挥过程中起泡动力学 | 第20-22页 |
·脱挥过程几个重要模型 | 第22-24页 |
·扩散脱挥 | 第22-24页 |
·起泡脱挥 | 第24页 |
·脱挥过程的表征 | 第24-30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5-30页 |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静态顶空分析的线性 | 第28-29页 |
·静态顶空分析的平衡时间 | 第29-30页 |
·强化脱挥的措施 | 第30-31页 |
·强化操作条件 | 第30页 |
·加入低沸点脱挥助剂 | 第30页 |
·超声波等增强脱挥 | 第30-31页 |
·多级脱挥 | 第31页 |
·表面更新 | 第3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31-32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顶空气相色谱测聚丙烯腈溶液中的残留丙烯腈单体含量 | 第34-40页 |
·引言 | 第3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操作条件 | 第35页 |
·顶空条件 | 第35页 |
·色谱条件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样品中组分的定性 | 第35页 |
·平衡温度的确定 | 第35页 |
·顶空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5-36页 |
·样品标样的配置及标准曲线的确定 | 第36-37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7-38页 |
·样品基质的影响 | 第37页 |
·平衡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平衡时间的影响 | 第38页 |
·顶空样品体积的影响 | 第38页 |
·实际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实验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流动成膜特性 | 第40-55页 |
·降膜元件的流动成膜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实验介质的选取 | 第40-41页 |
·小试试验平台及设备 | 第41-42页 |
·降膜元件的流动成膜特性分析 | 第42-45页 |
·流动状态与稳定性 | 第43-44页 |
·不同降膜元件的成膜状态 | 第44-45页 |
·降膜元件成膜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有效成膜条件 | 第45-46页 |
·降膜元件成膜流量 | 第46-47页 |
·成膜面积与成膜效率 | 第47-52页 |
·流动成膜计算模型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降膜式脱挥器中粘性流体的传质模型及参数回归 | 第55-69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实验试剂和表征仪器 | 第55-56页 |
·测量方法 | 第56页 |
·实验流程及设备 | 第56-58页 |
·半经验模型 | 第58-64页 |
·传质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59-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数据关联 | 第64-65页 |
·真空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粘度的影响 | 第6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单体初始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关键设备及工艺问题的探讨 | 第69-77页 |
·实验准备 | 第69-71页 |
·不同粘度PAN 溶液流动实验 | 第71-75页 |
·解决方案 | 第75-76页 |
·解决方案一:升高温度,降低真空度 | 第75页 |
·解决方案二:加入汽提剂N2 | 第75页 |
·解决方案二:超重力旋转填料床设备辅助脱挥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