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稀土元素 | 第11-12页 |
1.1.1 稀土元素的发光特性 | 第11-12页 |
1.2 稀土纳米荧光材料 | 第12页 |
1.2.1 荧光材料概述 | 第12页 |
1.2.2 稀土荧光材料的应用 | 第12页 |
1.3 稀土磷酸盐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溶液燃烧法 | 第13-14页 |
1.3.2 高温固相法 | 第14页 |
1.3.3 溶胶-凝胶法 | 第14页 |
1.3.4 水热法 | 第14页 |
1.3.5 高分子网络法 | 第14-15页 |
1.3.6 共沉淀法 | 第1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7-2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7-1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18-20页 |
2.2.1 溶液配制 | 第18页 |
2.2.2 共沉淀法制备样品 | 第18-19页 |
2.2.3 样品的表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共沉淀法制备La_3PO_7:Eu~(3+)荧光材料及其性能 | 第20-38页 |
3.1 前驱体的TG分析 | 第20-21页 |
3.2 合成条件对所制备的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21-25页 |
3.2.1 溶液pH对合成样品物相的影响 | 第21-22页 |
3.2.2 煅烧温度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3.2.3 煅烧时间对制备样品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4 n(La+Eu)/n(P)比值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5 不同Eu~(3+)掺杂量对合成样品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及粒度分析 | 第25-26页 |
3.4 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制备样品的红外光谱 | 第26-28页 |
3.4.1 不同n(La+Eu)/n(P)比值条件下所制备样品的红外光谱 | 第26-27页 |
3.4.2 不同pH条件下所制备样品的红外光谱 | 第27-28页 |
3.5 合成条件对所制备样品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28-36页 |
3.5.1 溶液pH对合成样品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3.5.2 煅烧温度对合成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3 煅烧时间对合成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5.4 n(La+Eu)/n(P)比值对合成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5.5 不同Eu~(3+)的掺杂量对合成样品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6 浓度淬灭机理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共沉淀法制备Y_3PO_7:Tb~(3+)荧光材料及其性能 | 第38-51页 |
4.1 合成条件对所制备的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38-43页 |
4.1.1 n(Y+Tb)/n(P)比值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煅烧温度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煅烧时间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4 溶液pH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5 Tb~(3+)掺杂量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 合成产物Y_3PO_7:Tb~(3+)的红外光谱 | 第43页 |
4.3 合成条件对所制备样品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3-49页 |
4.3.1 n(Y+Tb)/n(P)比值对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2 不同煅烧温度对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3 不同煅烧时间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4 不同pH条件下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5 Tb~(3+)的掺杂量对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共沉淀法制备Eu~(3+),Tb~(3+),Sm~(3+),Dy~(3+),Ce~(3+)掺杂Re_3PO_7 (Re=La,Gd)荧光材料及其性能 | 第51-64页 |
5.1 Gd_3PO_7:Eu~(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 | 第51-53页 |
5.1.1 不同Eu~(3+)掺杂浓度的Gd_3PO_7:Eu~(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51-52页 |
5.1.2 不同Eu~(3+)掺杂浓度的Gd_3PO_7:Eu~(3+)荧光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5.2 Gd_3PO_7:Sm~(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 | 第53-56页 |
5.2.1 不同Sm~(3+)掺杂浓度的Gd_3PO_7:Sm~(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5.2.2 不同Sm~(3+)掺杂浓度的Gd_3PO_7:Sm~(3+)荧光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6页 |
5.3 La_3PO_7:Dy~(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 | 第56-60页 |
5.3.1 不同Dy~(3+)掺杂浓度的La_3PO_7:Dy~(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5.3.2 不同Dy~(3+)掺杂浓度的La_3PO_7:Dy~(3+)荧光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5.3.3 不同Ce~(3+)掺杂浓度的La_3PO_7:Ce~(3+)荧光材料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8-60页 |
5.4 Gd_3PO_7:Ce~(3+) Tb~(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与荧光性能 | 第60-62页 |
5.4.1 Gd_3PO_7:Ce~(3+)Tb~(3+)荧光材料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60-61页 |
5.4.2 Gd_3PO_7:Ce~(3+)Tb~(3+)荧光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