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石墨烯量子点、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石墨烯概述第11-13页
        1.1.1 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质第12-13页
    1.2 半导体量子点概述第13-14页
        1.2.1 量子点概述第13-14页
        1.2.2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第14页
    1.3 石墨烯量子点第14-22页
        1.3.1 概述第14-15页
        1.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第15-19页
            1.3.2.1 氧等离子体处理第15-16页
            1.3.2.2 电化学法第16页
            1.3.2.3 化学消融法第16-17页
            1.3.2.4 溶液化学法第17-18页
            1.3.2.5 超声波法和微波法第18页
            1.3.2.6 可控热解多环芳烃法第18-19页
        1.3.3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第19-22页
            1.3.3.1 光伏器件第20页
            1.3.3.2 光催化剂第20-21页
            1.3.3.3 生物成像第21-22页
    1.4 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第22-2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5-31页
    2.1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2 实验设备第26页
    2.3 产物的表征第26-31页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TEM)第26-27页
        2.3.2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AFM)第27页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27-28页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8页
        2.3.5 元素分析(EA)第28页
        2.3.6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8-29页
        2.3.7 Zeta电位第29页
        2.3.8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第29-30页
        2.3.9 荧光分光光度法(FL)第30页
        2.3.10 时间分辨光谱(TRPL)第30-31页
第三章 石墨烯量子点及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第31-47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材料制备过程第32-34页
        3.2.1 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过程第33页
        3.2.2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过程第33-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45页
        3.3.1 石墨烯量子点(GQDs)及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的表征第34-45页
            3.3.1.1 GQDs及N-GQDs的TEM分析第34页
            3.3.1.2 GQDs及N-GQDs的AFM分析第34-35页
            3.3.1.3 GQDs及N-GQDs的XRD分析第35-36页
            3.3.1.4 GQDs及N-GQDs的XPS及FT-IR分析第36-37页
            3.3.1.5 GQDs及N-GQDs的元素分析第37-38页
            3.3.1.6 GQDs及N-GQDs的UV-vis和FL分析第38-41页
            3.3.1.7 GQDs及N-GQDs的荧光量子产率(QY)的计算第41-42页
            3.3.1.8 GQDs及N-GQDs的荧光寿命分析第42页
            3.3.1.9 探究pH对GQDs及N-G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2-43页
            3.3.1.10 排除干扰物质对N-G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3-44页
            3.3.1.11 N-GQDs的光稳定性分析第44-45页
        3.3.2 制备GQDs和N-GQDs的反应机理初探第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石墨烯量子点及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检测Cu~(2+)第47-53页
    4.1 引言第47-48页
    4.2 材料制备过程第48页
        4.2.1 GQDs和N-GQDs的制备第48页
        4.2.2 离子筛选过程第48页
        4.2.3 Cu~(2+)检测过程第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1页
        4.3.1 不同金属阳离子对GQDs和N-G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8-49页
        4.3.2 加入Cu~(2+)前后N-GQD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49页
        4.3.3 N-GQDs对Cu~(2+)检测的检出限的测定与计算第49-50页
        4.3.4 N-GQDs检测Cu~(2+)的反应机理初探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基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灵敏检测HBV-DNA第53-63页
    5.1 引言第53-54页
    5.2 材料制备过程第54-55页
        5.2.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54页
        5.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54-55页
        5.2.3 cDNA-GQDs的制备第55页
        5.2.4 HBV-DNA的检测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5.3.1 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表征第56页
            5.3.1.1 GQDs的TEM和AFM分析第56页
        5.3.2 cDNA-GQDs对目标DNA的检测第56-60页
            5.3.2.1 DNA检测过程中的荧光光谱分析第56-57页
            5.3.2.2 GO浓度及荧光猝灭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57-58页
            5.3.2.3 加入完全互补DNA后孵化时间对荧光恢复率的影响第58-59页
            5.3.2.4 目标DNA的浓度对体系荧光恢复的影响以及荧光恢复率的计算第59页
            5.3.2.5 对cDNA-GQDs/GO传感系统选择性分析第59-60页
        5.3.3 GQDs检测HBV-DNA反应机理初探第60-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一篇:舌向分牙技术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