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 第16-18页 |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地方上的司法实践 | 第16-18页 |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B区法院的运行情况 | 第18-23页 |
(一)B区法院的基本概况 | 第18页 |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主体 | 第18-19页 |
(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范围 | 第19页 |
(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具体机构 | 第19-20页 |
(五)社会调查员的选聘与管理 | 第20页 |
(六)社会调查的过程 | 第20-22页 |
(七)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 第22页 |
(八)社会调查报告的宣读 | 第22页 |
(九)社会调查制度在刑事判决书上的体现 | 第22-23页 |
三、B区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调研数据及分析 | 第23-29页 |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数量和人数 | 第23-24页 |
(二)适用普通程序的数量及比例 | 第24-25页 |
(三)共同犯罪案件的数量及比例 | 第25页 |
(四)启动社会调查程序的数量及比例 | 第25-27页 |
(五)判处非监禁刑的数量及比例 | 第27-28页 |
(六)适用社会调查程序案件的犯罪类型 | 第28-29页 |
四、B区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6页 |
(一)社会调查启动时间的滞后性 | 第29-30页 |
(二)社会调查过程的艰难性 | 第30-31页 |
(三)社会调查员的出庭于法无据 | 第31-32页 |
(四)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简单且流于形式 | 第32-33页 |
(五)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无罪推定存在冲突 | 第33-34页 |
(六)社会调查的作用难以体现 | 第34-35页 |
(七)社会调查过程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存在冲突 | 第35-36页 |
五、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建议 | 第36-55页 |
(一)社会调查制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36-38页 |
(二)明确社会调查制度两要素的法律属性 | 第38-40页 |
(三)完善社会调查制度的相关程序设置 | 第40-46页 |
(四)完善社会调查员制度 | 第46-47页 |
(五)规范社会调查的过程 | 第47-49页 |
(六)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 | 第49-52页 |
(七)社会调查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7页 |
(一)委托调查函 | 第58-59页 |
(二)社会调查报告 | 第59-62页 |
(三)刑事判决书 | 第62-66页 |
(四)被调研单位及人员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