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 第12-14页 |
1.2.2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主要思路 | 第16-17页 |
第2章 农村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7-21页 |
2.1 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 第17页 |
2.2 农村金融创新理论基本内涵的确定 | 第17-18页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突破性提出 | 第18-19页 |
2.4 大数据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3.1 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 | 第21页 |
3.2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 | 第21-23页 |
3.3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3.1 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 | 第23页 |
3.3.2 农村资金大量流出,涉农贷款投放不足 | 第23-24页 |
3.3.3 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单一,服务不足 | 第24-25页 |
3.3.4 融资产质量不高,涉农金融机构包袱较重 | 第25-26页 |
第4章 信息不对称是农村金融存在问题的焦点 | 第26-30页 |
4.1 农村金融落后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4.1.1 正规涉农金融机构支农意识不强 | 第26页 |
4.1.2 农村借贷抵押担保难 | 第26页 |
4.1.3 涉农制度政策缺失 | 第26-27页 |
4.1.4 缺乏配套支持措施 | 第27页 |
4.1.5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 第27-28页 |
4.2 信息不对称是农村金融问题存在的焦点 | 第28-30页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现状 | 第30-36页 |
5.1 城市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5.1.1 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创新 | 第30页 |
5.1.2 担保方式的创新 | 第30-31页 |
5.1.3 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创新 | 第31页 |
5.1.4 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创新 | 第31页 |
5.1.5 金融机构同业服务创新 | 第31-32页 |
5.2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现状 | 第32-33页 |
5.2.1 金融工具创新不足 | 第32页 |
5.2.2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 第32页 |
5.2.3 农村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在管控方面制约过紧 | 第32-33页 |
5.3 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滞后的原因 | 第33-36页 |
5.3.1 较差的网络覆盖率和搜索率 | 第33-34页 |
5.3.2 相关惠农政策和金融措施传播不到位 | 第34页 |
5.3.3 金融基础设施落后 | 第34-35页 |
5.3.4 农民信用意识欠缺 | 第35-36页 |
第6章 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具体建议 | 第36-41页 |
6.1 加强金融教育,培育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 第36-37页 |
6.1.1 制定合理的惠农教育制度 | 第36页 |
6.1.2 加大金融宣传力度 | 第36页 |
6.1.3 加强金融学习与培训 | 第36-37页 |
6.1.4 树立“新型农民”意识与典范 | 第37页 |
6.2 激发产品创新活力 | 第37-38页 |
6.2.1 建立内在鼓励机制 | 第37页 |
6.2.2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 第37页 |
6.2.3 加强产品创新的后续统计与反馈 | 第37-38页 |
6.3 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 第38-39页 |
6.3.1 构建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力的金融体系 | 第38页 |
6.3.2 以非正规金融的创新发展为辅助 | 第38-39页 |
6.4 鼓励农村金融互联网创新,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市场 | 第39页 |
6.5 完善金融信息传播渠道,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科研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