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绿化建设论文--大地园林论文--城市绿化论文

北京城区典型城市森林结构特点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2-13页
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进展第13-25页
    1.1 城市森林概念与内涵第13页
    1.2 城市森林发展历程第13-16页
        1.2.1 国外城市森林的发展第13-14页
        1.2.2 国内城市森林的发展第14-15页
        1.2.3 北京城市森林的发展第15-16页
    1.3 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第16-19页
        1.3.1 城市森林的结构第16-17页
        1.3.2 城市森林结构信息的获得第17页
        1.3.3 城市森林的功能第17-19页
    1.4 国内外城市森林结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1 国外城市森林结构研究第19页
        1.4.2 国内城市森林结构研究第19-21页
    1.5 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第21-22页
        1.5.1 城市森林景观的影响要素第21页
        1.5.2 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评价方法及进展第21-22页
    1.6 我国城市森林研究展望第22-25页
2 概况第25-27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5页
    2.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5-27页
3 北京典型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第27-51页
    3.1 样地设置第27-28页
    3.2 研究方法第28-30页
        3.2.1 群落调查第28-29页
        3.2.2 指标计算方法第29-30页
        3.2.3 问卷调查第30页
    3.3 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第30-46页
        3.3.1 树种组成第30-35页
        3.3.2 三种功能区城市森林空间结构特点第35-44页
        3.3.3 北京城区城市森林群落类型第44-46页
    3.4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的满意度分析第46-47页
    3.5 小结和讨论第47-51页
4 北京典型城市森林景观结构特征第51-70页
    4.1 研究对象第51页
    4.2 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第51-56页
        4.2.1 景观照片的获取第51-52页
        4.2.2 基于网络问卷的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评判第52-54页
        4.2.3 单因素方差分析第54页
        4.2.4 多元数量化模型第54-55页
        4.2.5 城市森林景观要素分解第55-56页
    4.3 评测者特征第56-57页
    4.4 北京城市森林的景观结构特征第57-60页
    4.5 北京市城市公园森林景观评价第60-66页
        4.5.1 一般森林景观的景观模型第60-62页
        4.5.2 构筑物和道路等人造硬质景观周边的森林景观第62-64页
        4.5.3 滨水城市森林景观第64-66页
    4.6 小结和讨论第66-70页
        4.6.1 问卷调查小结第66页
        4.6.2 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等级及景观特征小结第66-67页
        4.6.3 北京城市公园森林景观评价小结第67-70页
5 北京城市森林的色彩结构特征第70-83页
    5.1 相关概念和理论第70-72页
        5.1.1 孟塞尔色彩系统及调和理论第70页
        5.1.2 色轮理论第70-72页
        5.1.3 HSB色彩系统第72页
    5.2 指数构建和分析方法第72-73页
        5.2.1 色彩指数构建第72-73页
        5.2.2 聚类分析第73页
    5.3 北京城市森林单木色彩特征第73-74页
    5.4 北京城市森林群落景观色彩特征第74-79页
    5.5 美景度与色彩因子的关系第79-80页
    5.6 小结与讨论第80-83页
6 北京城市森林基础设施结构特征第83-93页
    6.1 研究方法第83-84页
        6.1.1 郊野公园选择第83页
        6.1.2 数据收集与外业调查第83-84页
        6.1.3 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第84页
        6.1.4 数据整理第84页
    6.2 结果分析第84-90页
        6.2.1 用地平衡第84-85页
        6.2.2 道路建设第85-86页
        6.2.3 卫生设施第86-88页
        6.2.4 休息设施建设第88-90页
        6.2.5 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第90页
        6.2.6 标识系统建设第90页
    6.3 小结与讨论第90-93页
7 结论、创新和展望第93-98页
    7.1 结论和讨论第93-95页
    7.2 创新第95页
    7.3 展望第95-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个人简介第104-106页
导师简介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附录A 北京城市森林(郊野公园)公众满意度问卷第110-112页
附录B 北京城区城市森林重要树种名录第112-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板运动试验综合指标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超声组织弥散定量分析技术评估乳腺癌TAC联合化疗患者肝脏损伤的价值研究